本书是李政涛教授向周国平先生的致敬之作,凝聚了他对教育的情感、对教育的追问。不同于长篇大论,本书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短小精悍,易于阅读。
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而作者对每一种教育形式的论述均直击重点,引人深思。每一点都值得读者深入探究。
教育的厚重与智慧在《教育与永恒》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诠释了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应该明白教育是为谁的教育。我认为教育是为了人生,为了教育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沉思、实践,更需要懂得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
教育是什么?教育即转化,教育者如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变成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即挖矿,教育者在挖出学生的智慧和潜能的同时,也要挖出自己的精彩与精神财富。教育即采掘,需要持续时间的相互学习,汲取对方的资源,这样就会使互相的财富加倍。
教育是孤寂与美好的结合体。指明孤寂有教育者的孤寂和受教育者的孤寂。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认真钻研,不畏世俗的名利遮住双眼,还需要学习者在喧闹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安静之心;所谓教育的美好也正是因为的它的不美好,教育要允许残缺,因为残缺,我们才会去思考,才会去鼓励,才会使孩子有更大的变化;只有残缺,才会更加完美。教育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明明知道我的努力和付出无法改变孩子,但付出了,总会对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多年以后越调皮的学生却越记着老师,这其实就是教育的作用。
生活中,我常常感到困顿、迷茫,甚至无措。在徘徊和纠结中,有的问题随着时间淡化,而更多的痛苦,则在阅读中释然。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就像是灯塔,字字句句都可以照亮偶尔的迷茫。它是可以放在枕边随时翻阅,常看常新。
“覆盖”时代,教师心中的水需是流动的。“覆盖,是我们时代的特质。所有制作或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技术、器物,无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无论名人、明星,都随时可能被一波波的后来者覆盖,一层层地被后继者覆盖,被涂抹,直至泯灭消亡。”在这个覆盖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我们的知识是有价值的?网络已经成为和每个人都密不可分的事物,近来上课,我发现孩子很多时候说的梗都是网络上了,有的我也没听过。孩子们在一些领域储备的知识量远远超过老师了。该怎么办呢?以前常说,给孩子一滴水,作为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而现在,老师心中必须要有流动的水。这样的老师才能是鲜活,才有魅力。
与孩子一起成长。与其说老师是一个领路人,我更愿意做学生成长旅途中的一位陪伴者:倾听、陪伴,一起成长。对,一定是一起成长。教师个人成长很重要,我们李校长强调阅读,道理上我是认同的,自己在坚持读书,也倡导学生阅读。倡导读书,坚持晨读每天一首小诗开启美好的一天。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使学生在空闲时间都拿起书来。每天睡前读书打卡。让读书不再是形式,而是内容。
学生的期待是教师的动力。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当你看到孩子们眼中对未知的好奇、对你的崇拜与期待时,生活中的鸡毛琐碎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可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徐雪瑞一个特殊的孩子,成天在我的身后“老师啊老师啊”,不停地有问题。但是我从来都没有不理过,每次他喊我,我都非常有耐心的应对。带着他走进篮球场和他传球,投篮,他现在能跟班级的孩子一起上间操,每次站在排位跟着同学们一起做。虽然老天不公的对待了他,但是作为他的老师,我可以尽我最大的可能让他融入集体当中。
刘峥峄的特殊就在于无法融入到集体当中。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从教了他,我在他的动作和语言中已经看到了“广场舞”、“熊出没”,最多的还是抗战片“打死你个小日本,打死我也不说”这些经典台词,“扔手榴弹”的场面经常出现在课堂中。老师上课,他根本就听不到。但是我发现他对音乐特别感兴趣,读起课文来也很有自信,那么我就抓住这一点让他多读多表现,我还发现只要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去做什么,他能听懂,所以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全班布置完作业,我会走到他的跟前对着他再说一遍。我用最大的努力,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石若彤是每个班级里都会有最典型的代表,女孩,问什么都不说话,成绩班级垫底,脸上没表情,眼睛里没光彩。对待这样的孩子就一个字“夸”,单词闯关,写对了一个“夸”,值日生尽职“夸”,数学题做对了“夸”,全班鼓掌鼓励。夸的小孩脸上有了笑容,眼睛里有了星星。竟然主动和我说话,有句话没说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用最敏锐的眼光,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都能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为了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训练生八字跳绳,从没有几个学生会上绳,到全班几乎都可以不等一个接一个的跳。训练齐步走,把音乐下载下来练习。课间操行走有了明显进步。
教育是启迪智慧、培育人格。教育不是培训,但却常常被缩减为培训。培训无非是为了某种技能而进行的训练,教育离不开“训练”,但不止于、更不等于训练。毫无疑问,教育需要再往前走一步,还要启迪人的智慧,培育人的人格。培训可以速成,且必须速效,马上就要用的召唤如擂鼓般在培训者的耳朵旁反复回响。这种召唤具有魔力,泯灭了对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呼唤。结果,技能有了,智慧没了,人格丢了。而当下受升学压力影响,老师往往容易无意中忽略了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培育。在我的心理课堂上,我常常能看到孩子们被压抑的需要,对不被尊重的漠然,以及对分数的过分执着和迷信。有学生会说我过于温柔,言外之意,他们认为我的课堂过于活跃,不像其他课堂一样很安静,总有几个孩子行为过分,却没有被教训。我上公开课不会“预演”,因为心理课关注课堂生成的东西。学生们做活动时很活跃,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表达很好的,只要他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都是鼓励的。
想尽办法提高学生成绩。教育学生午餐时要光盘行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班级午餐的口号。饭菜几乎不剩。与科任教师密切联系,积极配合科任教师在班里的工作,共同教育、管理、培养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上坚实地基。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每天的我都精疲力尽,真想早早注意,但还有孩子、还有工作,经常熬夜,白天又是满负荷,真是累并快乐着!
班主任的工作细小而琐碎,总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因为每个班主任都是一样的辛苦与甜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深深的感受到做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在我的生命中就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促使我不断的成长,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终身教育应打开人生新的空间。终身教育已成为共识。而李教授在书中提出,终身教育,是以保持原有的生活空间,甚至打开新的生活空间为前提的。窝在被窝里的阅读绝不等同于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应该包括而不限于知识的丰富,身体的锻炼,视野的开阔,境界的提高。修身修心,才能达到新的人生境界。
当前教育中有各种减负的呼声和喧哗,但是这样的减负好似跟我们的一线教师无关,很多教师被各种无关教育本身的一些琐碎事务所牵绊,导致老师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做真正的教育,如果我们能把花在这些形式上的心思或者精力真正用在我们的教育中,教育才能如李政涛教授所说迎来新的希望,甚至新生。
在教育中我还需要不断修炼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不断自我审视,为使教育中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没好的教育而不断改变、不断创新。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