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城:《围城》泛谈

zzh4261133 2021年9月26日原创文章评论213 阅读3567字

破城

围城》泛谈

读破世间繁华,不过是一座座围城尔,心若往之,则可破。刘墉曾说过:“我们总以为世界的温暖全来自阳光,其实脚下的大地有着更令人惊异的热力。”我们往往忽略我们脚踏的“大地”。就像汪诗人所言,路就在脚下,关键要看怎么走,怎么活。

————题记

初闻《围城》一书,还是在初中语文课的时候。不知何由,老师突然来了一句,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慢慢长大,越来越理解这一句话,就像通俗的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总是存在七年之痒,最后剩下的也许就是解不开的浓浓亲情。读过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不止婚姻,还有职业、家庭等等都是围城,似乎我们的生活都是由它编织而成,偶然间心中会生出那种让人喑哑无言甚至窒息的感觉。

对于小说,每个作者赋予它的初衷都不一样。有的小说是作者一种生活经历的写照,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言说。比如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比如福娄拜的《包法利夫人》,他甚至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也有的仅仅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或许只是作者的一丝向往或追求。对于此书而言呢,作者钱钟书曾在序里这样写道------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更没必要深究,只要知道这个鸡蛋好吃就好,勿需再去问之为何鸡所生。断然,里面的人物与故事离不开老钱的生活,当时的社会,但我感觉这不是重点,不可舍本逐末,忘记的作者的初衷。要说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我的感受是,应该是一种对世间百态的认知、无奈以及呐喊吧,用文字来抒通胸臆。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这个世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只不过是在不断向读者阐述自己对或爱情或灵与肉的价值观而已。

读书的过程中,总让我想起许巍的有首歌的歌词-----《曾经的你》-----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这笑容温暖纯真。书目篇幅并不长,甚至也仅仅是塑造了几个人物,几段故事,一个小社会背景,并没有上到炎黄下至今,给铺设一个大的场面或者舞台,但就是这个小小缩影,却写尽了生活的沧桑,世间的真真切切。可见,老钱的笔是多么地深邃。准确的讲,于平凡中见真知,于无声中入心海。夫人杨绛曾对围城以及老钱进行解读过。她说,从生活经历来讲,钟书有点“痴”。正是因为他的“痴”,才使得他的笔墨显得诙谐有趣,显得格外的贴近地气,不那么生硬、干涩,也不那么压抑、沉重,似乎让人在淡淡的玩笑中却能感受到背后的凄凉,不像老舍笔下的祥子,总是给人一种累的感觉,容易那么地索然无味。就好像前一阵上映的由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一般,它的海报上这样写着“我要给你讲一个笑话,但你不要哭。”当时电影院里哭伤了多少少女的心,尤其是里面的人物张一曼,一曲《我要你》牵动了多少人。老钱的笔亦是如此,寥寥画龙点睛之笔,简单却富有张力,直抓住人们心里的小九九,猝不及防地直插心脏。

说起小说,就不得不提一提里面的人物。人物有很多,每个人的故事与情节都占据了一部分,但是具有主角光环的方鸿渐却不得不突出出来。因为一切的事与物,都是以他为轴心的拉开与铺设的。从留学回国时船上“激情邂逅”,到自由追逐心中的“恋爱”,到去三闾大学就职,一直到回到上海落地成婚。就爱情来讲,主人公方鸿渐是让人羡慕嫉妒的,最起码身为男人的我有。他也是情债不断,剪不断理还乱,桃花朵朵开。有一夜激情的鲍小姐、极力结合却单相思的苏文纨、视若真挚“初恋”的唐晓芙、媒人撮合的刘小姐以及最后的发妻孙柔嘉。在感情的路上经历了颇多,有过青春萌动的激情,有过红豆情书的寤寐思念,也有过被人喜欢爱恋的追求,以及最后看似巧合般的命运撮合,组建起一个两人家庭。对于感情和恋爱的认知也在发展变化,从对唐晓芙的爱恋占据他的全世界,没有了她似乎世界都失去光泽到后来的对孙柔嘉所讲过的“结婚后,你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那个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都可以省掉。其中对于感情的描写,有的时候都会扎我一下,让我感到过心揪。比如,唐晓芙对于她爱情的定义----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我。这种爱情观突然间地出现,会让我猛然心惊。比如方鸿渐失恋后的描述,“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冥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去,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总会勾起自己曾经的回忆,虽然现在提及已成往事,心境已然平淡,但是那曾经失魂落魄、买酒自醉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就职业而言,从一个便宜女婿挂职银行,到三闾大学里副教授、教授以及最后解聘风波,再到最后靠朋友而谋取的报社的职务。生活经历还是蛮丰富的,经历了各种职场起伏、各种身份的转变,可谓是缤彩纷呈,行里行外各走一遭。就性格而言,他有时要面子,有时“真”道义,有时懦弱迁就毫无主见,有时可爱的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有时候也固执蛮横,不讲道理。也许正因为这样,才给自己造了一座又一座“城”,有职场的,有婚姻的,有生活的。倒是顺从了佛语里的有因必有果。虽然老钱笔下的他确实负面,但我不得不承认,在他的为人处世中,在他的生活经历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似乎这才是好小说的意义所在吧,让人能感同身受,从而引发思考,并不是一味地听故事,看热闹。

在老钱的笔下,我还是看到了很多。比如那个时代下人们内心丑恶的一面。方鸿渐老爹迂腐固执,总是拿一些三纲五常、人文道义来教育,却从来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与作用,似乎一颗“红心”就可立足于世,完全是愚昧的“孔氏教育”;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可以称作笑面虎,把应有朗朗读书声的学校弄成了他施展阴谋诡谲的舞台;还有为博红颜一笑,挣得爱慕,几个大男人间相互口诛笔伐,唇枪舌剑。最有意思的是,当中赵辛楣和方鸿渐前一刻还是解不了化不开的仇敌,下一刻变成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好基友,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让我不禁想起建国初期我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总归一句话,都是利益驱使,阵营问题。虽然老钱没有写到整个政局如何,但就以三闾大学为突破口,展现了各个阶层的明争暗斗,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可见当时的政治氛围国家社会也是如此,各种冒名、顶替、作假、趋炎附势猖獗盛行。

读来这本书,还有一个感触特别的深,那就是老钱的文风。不像现在的文风,如微信公众号里推送的各类速食文章,平直地叙述一个故事而已,虽然清晰明了也暖人心怀,省去了咬文嚼字的繁琐,但是并不是那么细致让人感到深刻,切切实实地感同身受触摸。总而言之,确实缺少了才华与文化底蕴,所以写不出。还记得刚开始读《诛仙》的时候,那个虽然是玄幻小说,或许现在也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它里面的描写,真的是美极妙哉,尤其是对环境的描绘。曾经学习语文时,要背记得的优美的语句也不过如此。老钱的撒手锏是比喻,其中有两种:其一,是对实景实物的描写;其二,则是对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情感的描写。比如,文章一开头“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玩下隐退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极其详细写出了傍晚时刻从船上看去海面上的场景,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氛围,似朦胧,似羞涩,开篇打下了好的局面。这就是对景的描写。再比如,“他想也许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开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虽然仅一小句,但却把这种感情描绘地特别形象,让人不得不点头称道。整本书,真是靠着钱先生的这种文笔,才更有了韵味和趣味,让人更加能够把握各种人物的心里,从而融入到里面的生活中去。应该是本书的亮点工程,就像外国文学巧妙的构思一样一个独树一帜的地方。

纵观全书而言,作者在画着一座座城,但我想,这并不是关键。从钱先生一种幽默的生活观来讲,更应该是想让大家,认知到“围城”的事实,从而破城。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各种追求的过程都是在建城,当目标达到了,追求实现了,城也就建起来了,也会忽然间发现被包围的水泄不通,所以又要挣扎出城而去构建另一个新城。所以,才会有现在社会各种生活的不满不如意,各种职业跳槽,闪婚离婚交替不断的现象。虽然有时明明知道那样的过程很累很累,也明白之间种种的道理,但仍然免不了不断地攀爬,不断地挣扎突破,因为来自社会,来自周围,来自一切和你有关联的事与物在影响着。如何破城,其实并不难,把握好自己的内心,走好脚下的路即可。想想那方鸿渐若是改变下自己,适应下环境,又何来那么多城呢?当然,说者容易,做者难。不过,我相信,岁月的力量会把每个人历练出来,最终都会趋于平凡,大道至简。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