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五篇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23日读后感评论76 阅读3326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五篇1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吴敬梓先生在《儒林外史》中描述着这样一个世界:虚伪,浮夸,追逐名利。许多人就与这世间同流合污,成为整个社会体制中愚钝,麻木而又可悲的奴隶。他们内心真的想吗?不想,可是他们从小就被告知,不考科举就没有前途,于是不想也得想。他们痛苦吗?痛苦,可是考不上科举,将面临亲朋好友的挖苦,更痛。

如耄耋之年中举的周进,中举前他得到的只有一味地挖苦,自己听得明明白白却又不敢反驳。痛苦,屈辱,折磨,使他一头撞上了贡院的号板。中举后,他忽然飞黄腾,他身边的人全是那客套的恭维话。科举制确实能让赤贫低微的学子走上仕途,出人头地,但这举业无凭的偶然性,艰难耗人的艰辛性和前贱后贵的突变性,拖垮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如愚钝麻木的马二先生,他一心只以举业为重,在游西湖时,对于美景只匆匆扫过几眼,缺乏对美的感知力,对洪憨仙的骗术深信不疑,缺乏基本的辨识力。也许是科举中落榜的不幸,也许是只懂文章礼法而不懂诗词歌赋陶冶情操的限制,更有可能是这个社会体制中胜也科举败也科举的洗脑。

这忽然让我想起了某些社会现状,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接受着外界的种种信息,为了学习而活着,为了钱而活着。她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感知喜怒哀乐的能力,眼神空洞无神,仿佛一眼就能望穿循规蹈矩的人生。

一个人本身就是感情健全,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发现美的眼睛,批判污浊的勇气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无论在那时还是现在,那些活出自我的人们才是最大的赢家。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五篇2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世间百态。一个个或痴或贪的形象在他批判的笔触下活灵活现,使人发笑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因封建制度对年轻人的摧残而不寒而栗。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严大育,也就是严监生。对他的印象,从阅读选文时简单的小气、守财奴,到读完他的人生故事后复杂、多样的见解,我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立体化塑造之成功。

严监生会为了生病的正妻不吝钱财,聘请名医、寻医问药,为爱人挥霍着自己视若第二份生命的金钱;也会在弥留之际如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一般,伸着两指只为了示意他人挑掉一根费油的一茎灯草。

他是一个在封建社会的阶级制度中被玩弄的形象,终其一生都在剥削他人和自己以供奉金钱。与其说他是金钱的拥有者,不如说他早就在多方的重压和恐惧中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可悲又可笑。严监生一生活得委屈,死得卑微,正是古代社会某些有钱有权却毫无尊严的人的真实写照。即使拥有了钱与权,在落后的制度下仍然无法拥有为人的资格。作者在塑造严监生这一复杂立体的形象的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及当时制度对于人性的践踏和对人格的扭曲。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委婉与尖刻并存的写作方式,将旧社会的黑暗描绘成一只幕后黑手,操纵着台上这出戏剧里演员们的悲欢离合。看似欢乐,实则饱含痛苦与血泪。阅读后,我深深体会到自己身处这个时代是何其幸运,能够捧着这一本儒林外史,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思辨这字里行间时隐时现的人情世故。总之,阅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而作者对时代的批判也令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五篇3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雍正七年,他应科举被斥责:“文章大好人大怪”,之后愤而离乡。乾隆元年,安徽巡抚推荐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古代科举有着深刻的了解。《儒林外史》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更是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王冕便是其中的一个。他是作者树立的标杆,和小说中的腐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讽刺意味。

王冕家境贫寒,七岁丧父,靠母亲做些针指供他到村学堂读书。十岁辍学,到间壁秦老家放牛。故事说到这,大概率,王冕会成为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民。可是,故事并没有按这种方向发展。王冕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同时对艺术——绘画萌发了兴趣。没有画笔,他省下买书的钱买些胭脂来充当画画颜料,专门画荷花。虽然没有老师教导,他凭着自己的悟性,勤奋练习,他的画技得到了同乡的认可。至此,他每天画画,读书,渐渐衣食不愁,母亲看着心喜。

成年后,他有了大学问,却不求功名。可是,他的名声却远传越远。

王冕从贫民,成长为一位名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寒门出贵子”。是什么力量,让他实现了逆袭呢?我想,不困于贫困,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不被他人左右,坚持自我。

当周围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而王冕身处其中,却能洁身自好,着实是令人敬佩。

吴敬梓能用超脱时代的高度,写出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喻褒贬于文章细微处,同样了不起。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五篇4

这世上有很多人,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运,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选择,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所以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黄公和赵爷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个子孙满堂,是个庶民,另一个当了官,却没有家庭。他们一个选择了工作,一个选择了家庭,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儒林外史》里还有一个故事,范进在三十几年间,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举人。设想一下,如果范进考不中,决定放弃,或者最后一次周学监选择不亲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进的卷子,那范进可能永世不得中举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改变某一事件,历史也就会发生改变,当时的改变就会影响到现在。有一部电影《海市蜃楼》,女主通过一次巧合,改变了几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个小男孩,但当她第二天醒来,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一次我们期末考试,历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业的手抄报。因为选错一道2分的选择题,我与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报。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努力会变成我们手里的选择利器,就是分数。深中还是深外,宝中还是红岭,这些选项要靠自己去争取的。

而选择志愿,也并不是学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权衡利弊,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两条路分岔于黄色树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点高中还是职高,大公司老板还是搬砖工,也许全在一念之间。(果果)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五篇5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阅读,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初读《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饶有诗意、却又不引经据典,平直近乎白话的语言写出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诙谐多讽的故事,短短不过300页,却道尽了千面人物、百态世事,于平地起惊雷,在小处见性情。

都说这是一本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但如今再一次重温,对这300页纸张描写的人生百态,却是莫名萧索、惶恐。是谁造就这一切!

无论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还是风流才子、绝代佳人,无论是王冕归最终隐山林、范进最终考中举人、还有守财奴的严监生,在书结尾都逃不过黄土盖顶、往事散尽的结局。这样相同的终局,让我们不禁怀疑平生所坚持的信念,认定的真理,遵循的规矩又有何意义哪?我们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区别哪?

在怀疑中,书中的人生岁月如江河将我淹没,浮游在时光长河,书中一幕幕的过往在眼前浮现。来到时间长河的终点,回望过去种种,对这变换的岁月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区别吗?但是如若没有迟先生对贤人吴泰伯的感念,如何会有泰伯祠?又如何会有同代才俊对贤人的传承?盖宽又去哪里想起迟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风骨!想来区别还是有的。

将自己置于时间长河来思索自己所作所为,会发现人的一生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所作所为都将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便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深思熟虑,预见它的每一种可能,不再去思索虚无缥缈的意义感,然后好好选择,毕竟选择无好坏,结果却有天差地别。

“都说时尚是一种轮回,其实文学也是一种轮回,我们现在感叹依赖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来也不过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们就拿前人的选择和最后结果当做我们行事参照,尽力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决定。”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