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23日读后感评论45 阅读6045字

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1

钱钟书先生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正当我还在想象方鸿渐从梦中醒过来后会怎样面对孙柔嘉,会用什么样的口吻去陆家请回妻子,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赵辛楣,他会找到一份可靠的工作么?他还会碰到唐晓芙么?……突然,文章结束了,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旅行,飞驰的绿铁皮车突然刹住了脚停在了荒无人烟的路边,一切都来的太快让人措手不及。

《围城》是一杯耐人寻味的清茗,入口微苦,但清香弥漫飘散,书的开头花了些的笔墨来写主人公方鸿渐如何联系爱尔兰人买一个博士文凭蒙混远在故土,对他满怀期望的老父亲方遯翁,又如何在回国的船上与鲍小姐调情,引得苏文纨一阵又一阵醋意,从和鲍小姐形影不离到最后互相嫌弃,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的文笔刻画并讽刺了贪婪的船员拿着鲍小姐发卡一遍又一遍的伸手要钱的形象,方鸿渐和鲍小姐的关系在一趟单程回国的船上跌宕起伏犹如小孩子的脸变得飞快,也为苏小姐在后文向方鸿渐表露心迹做了铺垫。

钱钟书的文字很风趣,其中很多话都让人难忘:“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从小说的角度不漏声色地过渡到社会的角度,本人见识短浅涉世不深,书中还有很多很多话细细读来只觉得意义深刻却不能说出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清华,实属惭愧。

书中描写方鸿渐与赵辛楣的关系变化是一大亮点,赵先生是一位美国“海龟”喜欢苏小姐很久了,苏小姐却心系方鸿渐,多次故意亲近方鸿渐引得赵辛楣对他厌恶至极,满足苏小姐可怜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当苏小姐和赵辛楣先后知道了方鸿渐爱的并不是家底深厚,德才兼备的苏小姐而是她的妹妹唐晓芙之后,赵辛楣才与方鸿渐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然后二人及孙柔嘉李梅亭一行人去往三闾中学当老师求生存,这对开始的冤家成了书中最重要的一对CP,孙柔嘉和方鸿渐多次的吵架都和赵辛楣有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方鸿渐在三闾中学混了个副教授,没有李梅亭他们的风采,不受校长高松年的重用,但是高松年世故圆滑并没有当面让方鸿渐难堪,而是笑着脸让方鸿渐毫无还手之力地接受他的安排,直到后来,赵辛楣因与汪处厚的年轻妻子汪太太夜半在外散步被高松年逮个正着并告诉了汪处厚,二人被当场捉住闹得汪家鸡犬不宁,赵辛楣深知在三闾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像个懦夫一样另寻生路离开了,方鸿渐才有了提升的可能,但是命运总是捉弄他,孙柔嘉等人都升了级只有他还握着高松年的一些空话,最后无奈返回上海,也发展起了与孙柔嘉的情感,爱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二人惺惺相惜但又经常吵架。正应了“围城”之题,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以为婚姻是爱情的完美升华,殊不知这爱情的“绑架”让两人疲惫不堪难以脱身,从此附上一层阴霾再也拨不开。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女士为人低调,一句很经典的钟书语录是“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作者在出书以后依然保持低调不见来客。前不久杨绛先生病逝,举国哀悼,书店里起了一阵杨绛热潮,也让人想起了她的丈夫钱钟书和永垂不朽的《围城》。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读每新,总会有一些话突然打动你,或者让你豁然开朗,还会有些话在读了全书两三遍再见到时却似如初见般让人兴奋,让人感动,或者让人开怀大笑……

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2

有些人说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能拿来评的,只能书写一些感触。

我只能就读过《围城》之后写一些自己的感悟。

我想起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的“真正的监狱在他的脑海里,然后这个监狱又被关在另一个监狱—他的生活里,再然后这个监狱又被关在另一个监狱—这座城市里。”

我想将句中的监狱换做围城、城市换做时代大概便是对方鸿渐一生的概述吧。

正如《围城》的简介所写他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态图,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却以小见大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民国特有的社会风采。

当翻开书本的第一页,就被作者生动的比喻所吸引:“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

钱老从一个奇妙的角度将夏季描写的如此生动,让人思考过后深觉可爱。《围城》将钱钟书先生幽默、聪明、刻薄及对人心的把握体现的淋漓尽致。

纵观方鸿渐的一生,不论是爱情、亲情抑或是事业均让我感受到一种随命运浮沉的无力感。

亲情方面,他既瞧不上家人的行为却不能凭自己的能力逃离,又没有足够的智慧平衡家庭关系。他在家庭亲情的这一座围城中跌跌撞撞,可始终没有找到那扇可以自由进出的门。

在情感上,方鸿渐与鲍小姐在船上的短暂交集、与苏文纨月光下的浪漫,也没能在雨中等到唐晓芙最后送伞来,最后还一步步陷入孙柔嘉的“千方百计”之中,莫名其妙地踏入了婚姻这座更加繁复的围城。

事业上,他处处依赖他人,便只能任由他人支配。他的懦弱胆小、他的固执清高束缚了他对爱情、亲情、事业的选择,他不仅被困在了自己脑海中的那座城,更被困在了生活的围城中。

《围城》以方鸿渐一个小人物的人生起伏不仅体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崇洋媚外、拿来主义的社会风气。

书中的张先生一家难逃那个时代的围城,以英文为小名。他们用洋人的一切包装着自己的外在,而内在仍然带有封建社会的腐朽之气,不禁让我想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句谚语,极尽讽刺意味。

在看似调侃的语言中,却又述说着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凄凉,书中的人物也只能城外看着城里生活,城里看着城外生活了,却让读者看尽城里城外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或许正如许多《围城》的读者所认为的那样世事均是一座围城,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选择权在自己手中,至少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搭建一座怎样的城。

束缚住方鸿渐的又何止婚姻这一座城,那座他为自己建的围城似乎才是真正让他无法逃脱的城,在他的围城中他习惯了对他人的依赖、习惯了逃避、习惯了懦弱…于是他再也逃不出那座城,他渐渐丧失了对命运的掌控权。

即便我们每个人也是一座城,在时代命运前我们或许渺小,但我们也应极尽所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也愿我们能够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直面矛盾,听从内心做出自己的选择,慎重的对待自己的人生。避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悲剧,建一座自己喜欢的城而非束缚自己的围城。

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3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或者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婚姻就像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也是因为这句话,对于本周要读的这本钱中书写的《围城》充满了期待。很想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围城”令已婚和未婚者都是如此的纠结。

刚开始看本书的时候就觉得渐鸿非常的“渣”,怎么就是见一个爱一个的感觉,越看越觉得其实他就是一个没有主见,没有什么目标的人,对于婚姻、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是如此。那我这个年纪觉得最有意思的也是他的爱情和婚姻。

忘记之前是在哪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

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他什么也没摘到。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又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当我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真的将“爱情”和“婚姻”一语道破。渐鸿不就是这样吗?他所见识到的未婚妻、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和孙小姐其实就是我们很多人都会经历的爱情的经历啊。

渐鸿与他的未婚妻像不像我们遇到的丝毫没有感情的那个人;与鲍小姐的关系像不像是感情中的暧昧?苏小姐单恋渐变鸿的时候是不是让你也觉得被别人单方面的喜欢着其实也挺难受?当遇到唐小姐以为就是真爱要想一辈子在一起的时候现实却不允许?最后遇到不喜欢但还凑活的孙小姐就结婚了。这个经历是不是像极了我们中的大多数?

其实,对于工作和生活我们好像都是如此,没有确定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工作、生活、结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着别的的工作觉得不错自己也去试试,觉得别人那样的生活不错也去靠拢,觉得别人都结婚了,那我也结婚吧!

等到自己做了这份工作,经历了类似的生活和婚姻才捶胸顿足的想:“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啊!”渐鸿经历的去留学去离开家教书,导致的他一直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的结局,不都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目标,一直被生活推着走所导致的吗?

总结

以史为鉴,可能是自己近期做明年计划和目标的原因,看完本书更加觉得有目标是多么重要了,想做什么和想要什么比漫无目的的努力重要多了。

愿我们都能绘制自己的愿景板,将目标写下来,冲着目标去工作、生活,不要迷茫的冲入逃也逃不出来的围城之中。

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4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主要讲述了方鸿渐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最终离婚。

感情是一座围城,而在三闾大学则是另一座围城,在那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令人感到压抑,令本性纯善却懦弱的方鸿渐无法忍受,但当他决心离开三闾大学,面对的却是一个充斥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职责,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而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只能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感情陷阱和事业低谷。但除了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辛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这座围城;两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围城,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感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休戚相关,看每个人如何选择。是为了野心而拼搏?亦或是为了感情而抉择?但是,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巨大的围城,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持续一颗善良本真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假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意志坚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虽然我们此刻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但学校也是一个围城,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我,与人相处要真诚相待。先对他人表示自己的善意,久而久之,大家也会对你表示善意;做人这样,做事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做事情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必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被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读过此书的人都明白,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为人不求上进,极度虚伪。明明买了假文凭,却从来不向别人炫耀;明明不愿和苏文纨白头偕老,却又暧昧不清,给她期望,又令她失望。但也许这就是他玩世态度的表现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被城围起来,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明白世道的艰险,但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明白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我的公道一样。他不明白,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5

紧赶慢赶,终于在今天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可看完全书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仔细回忆了一下初中时读《围城》时的感受,又与现在的读后感比较一番,发现了不少东西。

初读《围城》,一直替方鸿渐揪着心,害怕他的假学历假文凭被拆穿。那时候太小,对人事不通,看到他在三闾大学被同样购买了"克莱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的韩学愈针对时,总觉得情节很可怕,似乎方鸿渐随时会被达摩克利斯之剑处死一般。

再读时,对这些情节不但能坦然接受,还觉得有意犹未尽之感。原因很简单,如今的我已经有三年的职场经验,且在初入职场时曾被人暗算一番,职场的明争暗斗对我已经没有了神秘感。换句话说,人害怕一个东西,往往害怕的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自己对这个东西未知的部分。无论多么可怕的事情,只要自己经历过一番,破除了神秘感,也就无所畏惧了。

说到这儿,想起来小时候手被冻伤的经历。大约在6年级,手上生了冻疮,说来奇怪,别人冻手,要么是手肿的很厚,要么是结了厚厚的痂。而我,却偏偏在指关节的地方冻破了皮、冻破了肉,甚至隐约可瞅见森森的白骨,但是我不并觉得疼或者有其他异样。

有天清晨上学,校门还未开,几个同学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闲话。忽然间有个同学惊呼,大声问我手怎么受伤了,骨头都露出来了?一瞬间,以我圆心叽叽喳喳围了一圈人,大声说可怕吓人的,问询我疼不疼的,展示自己肿的跟面包一样的冻手的,还有说要是自己手冻成这样就如何如何的……也是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手冻得太厉害了。不过我自己端详伤口时,既不觉得可怕,也不觉得分外疼痛。后来读到王子变乞丐的故事,才知道,人总会刻意夸大看到的别人苦痛,但实际上当自己接受时,也就没什么了。

因为毕业后一直在从事新媒体的工作,多少跟文字分不了干系,所以这次重读《围城》,我格外关注钱钟书的文字描写、看他的遣词造句,时常读到让我暗生“这样的句子,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来的”精彩表述。

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的迷人”,“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纽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预兆”……

另一方面,关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也是颇入人心。“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绝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方鸿渐的言辞,像极了日常被父母责问时强词夺理的我们。我们也常常把父母的退让当做是我们说服了他们,殊不知,父母已有他们论断,不拆穿我们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用意。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