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诗人赵翼鲜为人知的川滇军旅生涯

征文网 2020年3月31日文学世界评论2,320 阅读5183字

通过许多影视剧,人们对于乾隆的印象往往都停留在古代最后的盛世美梦中,偶尔也听过乾隆好大喜功,用兵不断,除了在西北安定新疆外,所谓十全武功靠谱的实在不多。

当时清朝中期,许多文人在经过搜罗“四库全书”的压力过后,大多都转向故纸堆的学问,再不谈时事,学术上就出现所谓“考据”派,赵翼就是典型代表,一生以文学史学著称,诗文方面与蒋士铨、袁枚号称“乾隆三大家”。但不论怎样,赵翼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眼中很难和军事联系起来。

实际上赵翼不仅是一介书生,也并非通过博览群书爱好几本兵法,他很早就被任命参与朝廷军机处的事务,还两次参与乾隆年间重要的军事行动,一次西南川滇,一次东南台湾。虽然时间不长,但对大多数清代著名文人思想已经趋于保守而言,还是非常罕有的经历。

一、赵翼入职军机处的经历

乾隆一生都希望延续乃祖康熙帝、乃父雍正帝的盛世风范。经过雍正大刀阔斧对八旗子弟进行整肃和重振,在乾隆的六十年里,军事上恢复对八旗子弟的倚重。虽然战绩不能同早期的八旗人才相比,但各军主将按照大将军之制,一直是傅恒、阿桂、福康安等最宠信的亲贵担任,不像康熙、雍正时代,好歹出过张勇、赵良栋、王进宝、施琅、岳钟琪等汉人将帅。稍微值得一提的杨遇春也是乾隆末年才出现,客观上也不能与岳钟琪等人相比。

除了将帅之外,乾隆还有一支很重视的力量就是参谋人员。大多是身边御前行走的文臣,这就是雍正时最重要的新设机构军机处的军机章京。而赵翼,从青年起就作为军机办事人员参与过重要的军事活动,并整理机要文字,负责编撰成书。

赵翼是清代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人(阳湖位于武进县城东,以湖为名,明代属于武进县,清雍正时从武进县分出,县治仍在武进城中)。字云崧,号瓯北,以古人推崇祖先的风俗来说,相传赵翼的祖上是南宋迁居江南的宗室家族,不过这些加油添醋的说法基本不可考证。赵翼的祖辈都非常普通,父亲赵惟宽仅是一个地方私塾的教书先生。但赵翼天赋过人,少年时就混迹京师,二十出头就被翰林院负责人刘统勋赏识,负责编撰国史。

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朝平定伊犁准噶尔残余的最后阶段,赵翼在傅恒的军中处理文书,耳闻目睹众大臣商讨筹划。几年后入京参加殿试,本来赵翼发挥很好,且与主考官汪由敦关系密切,原本拟定为状元。可皇帝为均衡西北人才,改成陕西韩城的王杰为第一,给赵翼一个探花,成为清代科举史上公认的遗憾。当然,王杰确实有才华,也是整个清代陕西最杰出的名臣之一。长的非常英俊,书法也好,为人正直,实际他才是大贪官和珅的死对头,王杰和朱珪是嘉庆帝最尊敬的老师,嘉庆前期一直是首辅大臣。
论地位和际遇,王杰获得状元比屈居探花的赵翼青云直上太多了。不过,乾隆对赵翼也很欣赏,授翰林院编修,让他进方略馆参与编辑朝廷名义的一系列重要书籍。每一次重大战事结束后,都要专门搜集战事中有关上谕档案、前线统帅奏折、地方官员报告等,这些“方略”就是战略与战术史的资料汇编,可以整理总结为以后的军事行动提供重要参考。乾隆一朝时间长,先后编纂《平定准噶尔方略》《台湾纪略》《安南纪略》《廓尔喀纪略》《平定两金川方略》等重要著作,其中赵翼一生经历不少乾隆时期的战事。
赵翼原本在傅恒的西北大营工作过,熟悉战事经过。通过方略编纂,加上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对自身军事素养提升非常明显。赵翼后来曾回忆:“当西陲用兵,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趣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余时撰拟,自起草至作楷进呈,或需一二时,上犹披衣待也。”赵翼以善筹军事见长,就是受乾隆帝及傅恒等宰辅重臣耳濡目染的结果。

因为编书工作出色,赵翼还受命负责整理相关资料,另外编了《皇朝武功纪盛》。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然这类书要被视为歌功颂德,史料价值并不大高,但作为赵翼生平研究和参与军事活动来说,通过接触一系列朝廷军机方面的第一手重要文献材料,这是一般人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他充分记录整理,为赵翼提升军事修养和战略参赞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对于知识和学识的积累,则是今天人无法想象的。
这一类工作当时的价值与后人的感受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即使稍晚的道光年间,具有强国思想的魏源在鸦片战争后重新撰写推崇清朝军事成就的《圣武记》,从书名到内容也都是继承乾隆时代学者赵翼的思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