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与他的星辰大海

征文网 2020年3月31日文学世界评论3,274 阅读5078字

凡尔纳因何伟大

自1851年起,重拾地理学的凡尔纳逐步钻研起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每天清晨5点,他不是在家中,就是在国立图书馆阅读书籍、写读书笔记、创作作品,抑或是修改作品,数十年如一日。

1893年,凡尔纳在一次访谈中说:“我积累了成千上万条各方面的笔记。现在我家中还有至少两万条以上尚未使用、可以在我的作品中得到利用的笔记。其中有一部分笔记是我在和人们交谈后记录下来的。如果人们所谈论的话题是他们所熟知的,我乐于倾听之。”凡尔纳提供的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世描写科学技术——如科幻、科普,和这类新文学样式的发展与普及,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情节与文学元素的运用方面,凡尔纳深受美国作家爱伦·坡、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瑞士作家约翰·维斯等人的影响。遍观他的代表作会发现,这些作品中既发扬了爱伦·坡的浪漫逼真、科学严谨的虚构想象力,又升华了“鲁滨孙”们的惊险离奇、协作抗争、战胜险境等冒险元素。

深邃的海洋蕴藏着无尽的能量与深邃的奥秘,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同时又像无底的深渊一般隐藏着神秘且未知的风险。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尚且如此,在19世纪的人们看来,海洋更是变化莫测、无边无际的神秘存在。《海底两万里》中神秘的尼莫船长说:“海洋便是一切。在海洋上,人们决不会感到孤寂,因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动。海洋不属于专制君主,在那里,我独来独往,无拘无束。在那里我是完全自由的。”

在凡尔纳三部曲之一的《海底两万里》中,科学家阿罗纳克斯“临危受命”,闯入被“抛弃”的尼莫船长和他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后,得以目睹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海底世界,并发出由衷的喟叹:“6000年前,《传道书》如此提问:‘谁可曾探究茫茫深渊?’现在,我相信茫茫人海之中,有两个人有权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尼莫船长和我。”

笔者认为,以21世纪的眼光看来,“鹦鹉螺号”依旧是一艘十分先进的潜水艇,因为它拥有非常齐全且专业精密的深海探测设备,“万物皆用电”,吃穿用度皆取自于海洋。与此同时,“鹦鹉螺号”还是尼莫船长艺术造诣、人文情怀的载体,船上有一座图书馆,放满了各门语言的科学、伦理学、文学书;还有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厅,拉斐尔、达·芬奇、提香等巨匠的大作在此熠熠生辉。阅读《海底两万里》的过程,就像是跟随阿罗纳克斯“寻宝”一般美妙,因为除了收藏书籍和艺术品这些浪漫主义元素,书中还遍布着丰富的海洋动植物等有关知识,尼莫船长的身份和经历也很快激发了“闯入者”们的好奇……

以上段落虽不足以概括《海底两万里》的精神主旨,但也是足以成为这本书乃至凡尔纳创作风格重要特征的代表了。在笔者看来,凡尔纳通过科幻小说、历险小说探讨现代科技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阐述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碰撞对抗,并通过上述过程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创造力,让读者汲取无尽的精神养分……上述种种是他之所以伟大的重要原因。

《海底两万里》第一部是以一场肃穆悲凄的海底葬礼作结的。尼莫船长手下的船员因“鹦鹉螺号”被撞而丧生,科学家阿罗纳克斯获邀出席葬礼,在途中目睹了“堪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法国、意大利诸国沿岸地带采集的珊瑚”相媲美的珊瑚王国。“我们自由自在地走过了没入暗沉沉波浪间的高枝,我们脚边出现了笙珊瑚、脑珊瑚、星花珊瑚、真菌珊瑚、丁香珊瑚形成的花毯,上面点缀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苞芽……”此情此景,科学家不仅感慨:我们为何要囚禁于这金属和玻璃的面罩内呢!更让阿罗纳克斯难以忘怀的是,他在珊瑚王国深处看见了一座珊瑚十字架!原来这大洋深处就是尼莫船长为自己和同伴们寻得的安眠之所。“那是我们安详的墓地,距海面有好几百英尺!”如此充满自然美感、生命美学,富于戏剧冲突的一幕,读来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