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命题及考核角度分析语文教学应顺从的改革趋势

yxq 2022年9月1日原创文章评论11 阅读5755字

从高考作文命题及考核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思路

杨心晴 北京大学

摘要:自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高考作文一直成为每年高考的焦点,吸引了无数国人的关注。高考作文承载了太多的关注和功能,无论是题目、文体,还是满分、高分作文,均会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甚至引发争论。该论文分析了高考作文的命题演变,同时通过高分作文的特点浅要分析一下高考作文考察考生的重点内容及语文教育的改革趋势与方向。

关键词:高考作文;语文教育

高考作文无疑是每年高考期间最热的话题,无数国人讨论和关注,甚至会引发争议,简言之,高考作文的命题的演变可以称得上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缩影。本论文简要分析了高考命题的改革趋势。并从高分作文中提取共同点来分析高考作文重点想要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从而对语文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方向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 高考作文的命题

从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关注的领域侧重分析时代对年轻人语文素养的要求

  • 命题的形式的演变
  1. 命题作文减少,话题作文始终比较少,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成不可动摇之势

图1 2007—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类型走势图

图1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07年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命题作文数量稍多一些。而从2007年到2009年,话题作文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直到2009年数量变为零,从2009到2015年始终处于O—1个的状态,从这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已经走向没落。从2007年到2011年,命题作文数量变化不大,新材料作文数量在增加直到超过命题作文。但是2011年开始,命题作文的数量直线下降,并一直沉入谷底不再起来,新材料作文的数量直线增加。2011年到2015年这段时期,高考作文命题以新材料作文为主。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直接命题的课程标准卷在2012年开始使用,而从2012年到2015年,课标卷在作文命题形式上都选择了新材料作文,课标卷在高考试卷中又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综合以上分析来看,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成不可动摇之势,这种局面也是跟高考作文的性质直接相关的。为了保证高考作文顾及到最多的考生,并且能在考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起到区分筛查的作用,作文命题需要宽泛。但是高考作文还要保证它的专业性,不可随意而为天马行空,所以作文命题还要有一定的限制。综合来看,只有新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能满足这些要求。从我们对新材料作文优势的分析以及这九年作文命题形式的趋势来看,新材料作文己经被推到了顶尖。

  1. 更注重文体的明确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命题从总体上看对文体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省份把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文体不限”改为“确定文体”,有的甚至重点强调考生的写作要做到“文体特征鲜明”,江西卷和湖南卷则要求考生“必须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2015年新课标卷I要求学生写一封信,这也暗示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问题要求上的一个大方向,那就是对文体要求逐渐明显。这可能与话题作文不限制文体后,从教师到学生对文体的意识都逐渐淡薄有关,而文体的明确作为写作的基本功,即语文基本素养应该被重视。

  • 命题关注的领域
  1. 关注社会热点

如2010全国卷Ⅰ《有鱼吃还捉老鼠》,通过漫画的形式,讽刺了社会上一些躲在舒适圈不务正业的人群,警醒大家应该居安思危,时刻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被一时的安逸迷惑双眼。再如2015年全国卷Ⅰ《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讲述了一个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上接电话的事情,引发社会争议,有人说女儿不孝顺,有人夸奖女儿心中有法,是真正的为父亲好……依法治国的推进是离不开身边人的监督和督促的,一些不良的小习惯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当外部的监督很难到位时,身边人的劝说甚至是采取一些必要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再如2017年全国卷I《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个个都是社会上的热点,或是中国特有的、便民的措施,或是处于世界一流的技术等等,无一不引发国人的自豪与骄傲。再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一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牵动国人心弦,而那一年的作文也联系到疫情,并且是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带给了大家很多思考与讨论。

  1. 关注同学的思辨能力

如2010年的全国卷二《路径》,可以是现实中的路径,也可以是人生道路上的路径等等,同学们可以随意描绘自己心中的“路径”;再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放下顾虑》,从顾虑的形成、放下顾虑的意义等等不同的维度去考虑分析,更考验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再如2014年的新课标全国一卷《两人过独木桥》,简单的道理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更能考验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再如2015年全国I卷《女儿举报老爸》,其在社会上引发的争议也足以证明该作文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再如2020年全国一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更是考察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把握、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教训和道理的能力等等。

3.关注学生自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如2010年的全国卷二《路径》、2011年《期待长大》全国卷Ⅰ、2012年《放下顾虑》全国大纲卷、2017年《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全国卷III、2018年《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全国卷I、2019年全国一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年全国三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等等可见几乎每一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考察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题目,对自身的成长经历的关注和总结思考,对未来的期待和规划,对身边事物的思考,对劳动等美德的态度,对自身特点的自我认知是否明确等等都是考察的重点,在这样的命题下写出的作文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也可以观察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和思想变化等,减少“假大空”的辞藻堆砌。

综上所述,综合4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其演变的趋势是:从关注政治,逐步走向开放,逐渐贴近生活,越来越符合学生的考场心理,越来越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空间,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余地,以及考查学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发展的看法,对道德、品质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和表述[1]

  • 高分作文的特点[2]

高考作为国人非常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其严格严谨程度值得信赖,那么在高考阅卷中能获得较高分的作文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而这些共同特点又是否是时代的要求呢?

  • 切题

读题是语文写作的基本功,能够把握并提取出题目最关键重要的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重点考察的能力。这也与前文提到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文体明确相契合。

如以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忧与爱”为例,阅卷组对“是否切题”作了说明:“忧与爱”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型命题,而是一个有着多重甚至悖论的复杂关系的命题。“忧”,可以是忧虑、忧患、忧郁、忧思、忧愁,甚至是忧愤;“爱”,可以是情爱、慈爱、友爱、博爱,甚至是溺爱。而“与”所传达的正是两者的关联。忧中有爱,爱中生忧;小忧与大爱,大忧与小爱;爱自然、爱生命、爱社会,忧天下、忧黎民、忧生态等等,皆可用“与”来关联,展开多元的或对应的、有深度的考察与思考[2]

再如2020年全国一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有人会说理科生相对文科生要吃亏一些,因为教材中没有学过他们的故事,不了解这段历史,不了解这三个人,但之前没了解过就看不懂题目吗?答案是不是的,考生只要联系历史教材、语文教材及试题所呈现的写作材料,就可以想到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齐桓公能成就霸业是因为他的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齐桓公任用管仲是因为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有力地辅佐了齐桓公成就霸业,功勋卓著,是因为他才能出众、恪尽职守。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让他们三人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这些不计私利和唯才是用的优秀品质、人格境界、博大胸襟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也是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的。考生可以从历史上的他们联想到今天[3]

由此可见,切题不是指统一思想,而是在同一材料同一话题下,考生可以展开切题的有深度的思考与分析。

  • 以情动人

高考中的高分作文往往有真实的情感,并且可以生动地表达出来达到让读者共情的效果。

“情”之一字看着抽象,实则处处在身边。好的文字“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人也是情、是物也是情、是景也是情、是回忆也是情、是叙述也是情。

但现在可用的素材太多,可背的词藻太多,随处可见“万能开头”“高分素材”,比如写国家发展,生于盛世,青年大有可为,如果全篇是诗词歌赋的堆积,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改天换地的变革,是美的是朗朗上口的,但也是“假的”,不是自身亲身经历的,那怎样写既真实又能体现“盛世之下”呢?而若是以小见大,描写自己家乡的变化,描写身边人的幸福感提升,描写自己真正看到的、真正感受到的,那么便是真实又动人。

好的文章以情动人,真情实感动人心弦,同时表达技巧丰富:个性化真实地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真实又引发共鸣。故而文字描写和情感二者缺一不可,若辞藻堆砌全是技巧则让人索然无味,而若空有丰富的情感无法充分表达则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真正的能以情动人的作文,不仅可以见得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也可从考生笔下的或人物或议论饱含的感情窥得他是什么样子的人。

  • 思路清晰有亮点

高考作文是议论文为主,考察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那么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自然是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思路清晰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自己的论点,或是并列,或是层层递进,让人神清气爽一目了然,这是在有限的判卷时间内抓住阅卷老师眼球的有效手段,在思路清晰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亮点,可以是字迹清楚漂亮,可以是以情动人,可以是真实细节地描绘,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 语文教学应顺从的改革趋势

语文教学的改革自然是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那么从高考作文的演变中能得出什么启发呢?语文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哪些方面呢?

  1. 文化素养

即基础知识。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是基础知识就是人穷尽一生也无法完全掌握的,而课堂上的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则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小时候学读拼音、学写字后可以读书认字,到长大后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读古文,不断地在课堂上掌握方法,在生活中使用,逐渐培养文化素养。

  1. 文学素养

即对文字的敏感,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感触。光识字只能算是半文盲,而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细腻的情感,或是宏大的震撼,这才是文字的魅力,是文学素养。这也是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来源,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语,闲看门庭花开花落,坐看天边云卷云舒,是休闲娱乐,是内心宁静,是幸福满足。

  1. 做人的习惯和道理

曾经有位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平静地回答:“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幼儿园。”记者有些好奇,问“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卡皮察答道“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答应小朋友的事要做到;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等。”俗话说得好:先学会做人,再去学做事,做人的美德从一个孩子启蒙开始就应该作为重点时刻强调,有梦想、宽容、善良、有志向、坚持、尊重别人、诚信、有礼貌等等等等,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讲起,帮助同学们改变不好的习惯,是一名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如果做人的习惯和道理始终是高度重视的内容,那何来复旦投毒案?何来高分低能?何来屡教不改的校园霸凌?

  1. 思维的深度和敏捷,分辨是非

不要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一般灌输统一的思想,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复制粘贴出来的高分机器,而是一个个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独立个体。多给学生们独立思考和互相讨论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授课与灌输。多引导式地提问,而不是指向性地要求回答。在笔者的高中时期,学校实施六加一课堂,一个小组六个人,课堂分为“导思议展评检”六个部分。导:老师简单几句话引入本节课内容与重点;思:同学们根据提纲重点内容梳理课本,并思考问题,同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议:小组内将自己组内的问题汇总讨论,由组长带领节奏;展:各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将小组中在议论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其他组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如果同学们都解决不了,就交给老师在评的环节解释;评:解决前几轮未解决的问题,以及重点讲述一下本节课的重点;检:老师随机提问,检验一下本节课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思想敢表达,思维敏捷有广度有深度,多思考的同时自然明辨是非。

  1. 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需要培养出来的是可以承担历史使命的有热血的栋梁之材。当然不是“名人”才能算得上国家栋梁,真正万古常青的是普通人的无名英雄纪念碑,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好自己平凡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凡。关键在于有做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于红旗下,长于盛世中,做时代的弄潮儿。

四、结论

语文教学在持续的改革中,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为国家培养出有智慧有担当的青年,文化自信文学素养等这些也都需要语文学科去努力,高考作文可以算得上语文教学的缩影,本文通过分析高考作文考核的变化以及在高考阅卷中高分作文的共同特点,给语文教学总结了几点建议,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教会他们做人的习惯和道理,同时逐步培养思维深度和辨证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教会孩子们不忘身上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 蒋国波.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J].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20(1):99-100. DOI:10.3969/j.issn.1673-9329.2002.01.045.
  • 胡锡良,杨英华. 高考作文高分探要[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2(9):62-64. DOI:10.3969/j.issn.1000-419X.2012.09.026.
  • 郭吉成.培根铸魂情境任务多元形式综合考查——2020年全国10套高考卷作文题综合评述[J].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12):9-13.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