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励志学会”

“我发现村里孩子的厌学情绪异常严重。只有知识改变命运,如果不改变孩子们当前的厌学思想,那他们未来的前途就堪忧了。”每每夜深人静醒来的时候,我就焦虑不安地想。
那年是我考上师大的第一年,寒假回来正想在村里成立一个“励志学会”,让村里已成才的学生把自己成功的学习经验传授给未成才的学生,鼓励帮助他们。村里的后生都通过读书学习“中了状元”,大家的精神面貌一旦改变,那我们村还会发展不前吗?
事非经过不知难。学会成立之初,就因为村民和村里的孩子对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领会不够深刻,非常抵触我的倡议,让我处处受挫,我所有苦口婆心的说教,都如泥牛入海,无回音。
为了增加吸引力,我到村里募捐了一些赞助费,买了许多关于学习成才方面的书籍,凡是愿意参加学会的孩子,都能免费自选一本自己心爱的书。可是,好多天过去,书没有领出去一本,会员也没有发展成一个。这可把我难住了。
成立一个学会就这么难吗?我正在犹豫之间,老六来找我,说成立学会的设想非常好,他要鼎力协助我把它办起来。我看了看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老六,有点迟疑。我们村七百多户人家,有几千人口,他一个单薄少年能担此大任吗?
老六有弟兄六个,他为最小,嫌逐个安名麻烦,他爸爸就从老大、老二……一直安到老六。弟兄多,挤在一个家里,吃饱饭都是个问题,所以,其他弟兄有搬家在外的、做上门女婿的、另立门户的,等等,走得只剩下老六和一个姐姐小玉守在年迈体弱的父母身边。小玉年龄大了,可老六的爸爸就是不肯把她嫁出去。
老六家是村上穷得出了名的典型户,加之老六已经读高三,明年高考如果一舉成名,那不是对励志学会最好的宣传吗?这么一想,我觉得老六就是学会最好的代言人:家家户户尊师重教,所有后生都能通过读书成才,经济不断富裕,文化不断提升,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全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协同发展,是最理想的发展模式。
“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老六问我。他的一双眼睛就像两把犀利的尖刀直对着我,不停地散发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寒光,好像逼着我非要给他一个十分肯定的答案不可。“能,一定能。”我斩钉截铁地回答让他的眼神温暖了许多。我给老六讲了诸葛亮耕读于南阳终成名的故事。老六紧握住我的手,坚定而有力地说:“励志学会是播种希望的团队,我自愿加入。”
从和老六握手时,他那特别大的手劲里面,我感知到老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信。我再也没有含糊,就把学会代理会长一职委托给了他,负责在全村正在读中小学的孩子里面发展会员、收集求助信息、提列助学计划等工作;我自任名誉会长,负责在全村发展会员、募捐助学资金、对接助学计划落实等工作。我们两个还商议制定出了学会工作章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之后,老六背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期教育与天才》《春秋谷梁传》《世说新语》等一大袋子书籍,挨家挨户去发展会员了。从他果敢、坚毅的行动力中,我看到了科教兴村的希望。
助学计划没有执行几天,就遭受了沉痛打击。村上一年一度的十天庙戏还没有结束,村里就出走了四个大姑娘,这其中就有老六的姐姐小玉。小玉这一出走,让老六的爸爸觉得天崩地裂,更觉得辱没了祖宗,今后没有脸面在村上立足做人,他一时间想不通,郁郁而终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老六的母亲不知所措,慌乱间走路没有踩实,摔了一个大跟头,就折断了腿。祸不单行的打击把老六刚要扬帆起航的理想击得粉碎,他一时间乱了方寸,不知所措。如何给父亲料理丧葬,如何给母亲治病,他都没了头绪,更不必说什么求学成才和助学计划。
架桥需要必要的桥墩,幸福桥才刚刚建起的一个桥墩,一个坚实的支点就这样失去了吗?我把老六的困境转告给村里,他们立马就有了行动:有的出资,有的出主意,有的带老六母亲去医院看病,有的忙前忙后给老六父亲办理后事;人多力量大,靠老六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事情,叫大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剩下的事情是如何帮助老六从心理阴影与伤痛中走出来。
在安抚老六的过程中大家尽显诚心。如果说,一颗爱心的温暖是有限的,但把无数颗爱心的温暖凝聚在一起就是一团大火,一团温暖无比的大火足以化解人间任何坚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先贤故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村里的王老师给老六讲了这篇古文,赢得大家的掌声,也让老六脸上终于露出了坚韧的微笑。这微笑就如春季刚刚破土探头的嫩芽,让大家都看到了春暖花开的希望。我们都暗暗庆幸,在灾难面前,老六在大家同心协力的帮助下没有被灾难击垮,而是变得更加坚强果敢;在磨炼中,学会成员更加团结互助、携手前行;在风雨中,学会不断壮大成长,短时间内,会员一下增加到二百多名。
一滴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千万滴水的积聚能够成就大海的壮阔汹涌。会员老杨与民政局联系,解决了老六母亲住院欠下的债务,还在老六就读学校附近的一家敬老院给他们娘俩协调了一间免费宿舍。在大家的共同帮助和鼓励下,第二年,老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名牌大学,让我们的学会一炮走红,数天之内,会员增至几百人。
在学会成员的鼎力相助下,老六实现了一面照顾母亲,一面上大学的梦想,他还把他们的院舍无偿提供给学会来办公。
时至今日,在学会助学计划的推动下,全村有很多人通过上大学走上了就业岗位。正因为如此,我们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全县的状元村。目前,尊师重教之风已经成为每家每户的家风,也成为我们全村的村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我们学会求学进取之火,能够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
作者简介:李瑾,女,甘肃省庄浪县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学历,系庄浪县水洛镇人民政府助理馆员。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