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家恬先生农事散文《日落日出》有感

《淳朴自然,苦尽甘来》——读陈家恬先生农事散文《日落日出》有感
前几天福州有位好友向我推荐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家恬先生,陈家恬君是福建省永泰县人,1963年他出生在永泰县梧桐镇的一户农家,自小勤奋苦读,不料高考落榜,只好在乡耕植,1985年在偶然的机遇下,他参加了国家干部录用考试,改变了身份,现在是永泰县委,但他依然惦记的是农村,想的依然是百姓,写的依然是农事!
对于此书的标题《日落日出》,给人一种遐想,常言道:先日出,后日落,而陈君在标题上就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这使我盼恋许久,于是请好友为我寄来一本,当我收到快递后,立即翻阅,细细品尝,果然有浓郁的家乡味,书中主要叙写的是作者在永泰家乡的农家事,作者以亲身体验的农家生活,写在了书中,一篇篇农事散文就像是麦穗在田地里闪闪发亮,一行行充满淳朴自然、苦尽甘来的文字就像是米饭般飘香扑鼻;陈君在书中也时常用“乡音”文字,外省人可能很难看懂,但他也会在书角添加注解,也能让省外读者明白,说明作者是细心之人!当然,对于我来说,一般不看注解就能读懂,因为我是一名仙游人!我表姐夫是永泰人,我时常和他用仙游话交流,其实永泰的方言与仙游大同小异,音调雷同,就像是陈君在日落日出的文中《有点菜脯味》里就可以知晓了,福建人都知道菜脯就是菜头腌制的,其实菜头就是表里如一的白萝卜,永泰人喜欢对每一件事情有点眉目的时候说一句乡言:有点菜脯味。其实说来也巧,我们仙游也有此口头禅!
《番薯不怕羞,一直压到秋》,陈君在书中的《番薯啊,番薯》,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一种老百姓在旧时候的无奈,也许对现代的人来说,番薯只不过是市场的一种农产物品而已,其实番薯有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番薯的存活率极高,有了它,农民就不会挨饿,即使不能山珍海味,起码也能填饱肚子。在旧时候,农田不是私人能独立栽种的,而是生产队集体的,多老多工分,仅此而已,假如,你想开荒私种,若被村干部知晓,则会被摧毁或者充公!而陈君恰逢此时,也只能与家人并肩作战,与饥饿抗争!陈君在书中这样写道:“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梦里想的,汗里滴的,碗里盛的,都与番薯息息相关!”是啊,番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种贫穷的感想,人们都希望将来能够离开番薯地,离开番薯山,去城里过上舒服的生活,去享受世外桃源的美梦!
在读《日落日出》这本书时,我时常在心中赞赏作者的文采,对于每一章节都写得细腻真实,令人感慨不已,正如陈忠实先生对作者的评价是:“家恬的文字无疑是质朴的,有乡土气息,有乡村的怀想,还有对逐渐远去的农耕文明的追忆。”又如谢有顺先生说道:“或许,家恬是想告诉我们,时代如此之新,而人心却依然是旧的,他的写作是后撤的,而他着力经营的那个根据地,从实事出发,却又从这种实中生出了一种虚,讲安身,也讲立命,我们读后无法忘怀,念兹在兹!”
作者时常在文中提起仙游,但让他想不到的是,如今有一位仙游的读者在捧读着他的书,正在写着此书的读后感。其实陈家恬先生对我们莆仙也有一段渊源,在《烧炭日记》中叙述,作者与两位莆仙人合伙烧过炭,而烧炭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文章是《线面小调》,其实我是一位八零后的,普普通通的仙游人,对于农事,我虽然甚少接触,但谈起线面二字,我父母也是做线面行家!正如家恬先生写道:“线面是连接现代与传统的桥梁,是维系人情世故的纽带!”其实我的家乡和永泰风俗差不多,大年初一吃线面,那叫吉祥面,过生日吃线面,那叫如意面,出远门吃线面,那叫平安面,祝寿必送线面,那叫长寿面。仙游与永泰的风俗如此相近,连文章中的插图,做线面的方法都一一雷同,虽然家恬先生可能不会做线面,但他为了写此作,特地驻访当地行家,而且写得非常之精彩,让我对作者更加钦佩了!
总之,谈到此书的价值,我个人认为是在告诉人们,若想收获,必要耕耘!也在告诉人们,我们如今的丰衣足食是来之不易的,并且珍惜当前的美好日子!陈家恬先生一直关心着农村,因为他曾经也是一位农民,如今他站在永泰县委的岗位上,必然会尽忠职守,以百姓为中心,给永泰人民带来辉煌的明天!写到此,我总感觉仙游与永泰有太多的渊源,也略带“原本一家,同出一族”的可能,可以借此书为桥梁,加强两县政府沟通,增强两县民间互动,促进两县共同繁荣!
文/林才风
福建省仙游县大济街
QQ10286528253我喜欢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