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文学界的大洗牌?代价未免太高了

征文网 2020年5月31日文学快讯评论776 阅读2145字

他的作品 ,就像一盏明灯,引领着你前行;就像一湾清泉,给予你清冽香甜;就像一抹阳光,温暖你空寂的内心。

鲁迅,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曾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那个在背诵课文时,让人咬牙切齿的男人,亦或是在生活中,表现得幽默风趣的亲人,两种印象,有些令人大跌眼镜,可这些反差,在过去的时光里,也未能影响到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争论观点

现阶段,社会上出现了“去鲁迅化”这一热题,该不该去,为什么去?为什么不去?讨论得那是相当激烈,而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持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鲁迅的文章深奥难懂” ;

也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发人深省”;

还有人说:“那是历史问题的通史底稿”。

是的,鲁大家的思想层面,不同的人解析出不同的见解,有好的,亦有坏的;若说坏的多过好的,我却不敢苟同。

作为一名90后,不敢说通读过鲁迅的所有大作,但大多数还是如数家珍,您看:

《药》:讲述要吃人血馒头的肺痨患者,这是愚昧无知的可怕;《孔乙己》:讲述迂腐无能的老秀才,这是封建思想的问题;《阿Q正传》:描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身处水生火热的生活当中的场景…………

若说以上几篇文章皆要从语文课本中摘下,我是有些不能接受的,生活于电子时代盛行的孩子,每天接触的不是游戏,便是网络热词,甚少人会重视那些著作,好好看看里面的故事,思考里面的内容。

所以,在语文课本中凸显这些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老师课堂上讲解,学生还是能认真听的,即使一知半解,但时间久了,也会慢慢品味出其中的味道,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随着岁月的沉浮,心态完全变了,思考的深度高了,那些个迷惘会被顿悟。

童趣与实践

《少年闰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过路人渴了,可以摘地里的西瓜润口,还有夜色下,那个脖戴项圈的少年,手拿钢叉向刺猬刺去的模样,仍然历历在目。

这些个鲜明的画面,不都一一说明当时社会农人的淳朴以及少年时代的童趣难能可贵?这不,我们的鲁少年还模仿起了闰土捉麻雀呢!

只有向往了,才会好好琢磨怎么去实现,才会着手行动起来,以大家之作,点醒沉睡中的婴孩,让现阶段的孩子保持原始童真,不好吗?

无疑,去鲁迅化在文学界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有些文章甚至已经从课本中摘下,感觉仿佛是一场豪赌,输的人一败涂地,赢的人兴高采烈。

接下来呢?怎么办?就算老师安利学生,鲁大家的文章如何如何,估计真正会去拜读的人屈指可数吧!

那些经历时间长河流淌下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可能也会随着历史长河慢慢沉寂,因为新时代的到来,总会带来一些先进的因素,掩盖过去的痕迹。

如果说这是一次文学界的大洗牌,那代价着实有些高了,因为,那个曾经家喻户晓的作家,慢慢被时代淘汰了,可是不应该呀!他揭露的是旧社会的腐败,封建,用自己独有的文笔,写出了心中的愤懑与不满。

为了什么?就为了后代能够铭记,这些点点滴滴墨水汇聚成的一片汪洋,曾经是多么的艰辛,而我们,反思时,是不是更应该珍惜当下,因为我们是幸福的,没有处在那个被奴役着的时代。

莫言论

莫言,当代作家,诺贝尔获得者,也不能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是不愿意吗?

不,是不能,纵使他小时候也不喜欢被那些个难懂的文束缚着,但渐渐长大后,有了一定的阅历沉淀,他慢慢理解了,还说他宁愿用自己所有的长篇文来换鲁迅一篇中篇文章,这种赞誉,不仅是肯定,还是羡慕吧!

现代大家对过去大家的肯定,在于他对鲁迅文章的欣赏,不因为过去的不愉快经历就视之为洪水猛兽,反而以之为榜样,实在是难能可贵。

如果说,去鲁迅化以倾倒之势向赞同票倒去,那将会是一大悲哀的决定,难道就因为有些难懂,就削去其文学地位?下架回家?那是不是有些太过于片面了?

这不是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受人喜爱,没流量,就要提前下架,那是一部部呕心沥血之作,顶着流光飞弹作出的精彩人生。

简单的东西,就是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能理解的,删繁就简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什么东西只要一看就明白了,那还需要大脑来干嘛?难道就是让它不思考?装一些毫无营养价值的东西?

应该不是的吧!人类从吃生肉到学会煮熟了吃,成为食物链顶端的美食者,难道不是经过一次次的借鉴与思考而来?

现在,好不容易学会了用火,却要叫我们丢掉它,开始去吃生肉,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鲁迅文影响

鲁迅文学在文学界掀起的波澜,不仅仅是些小风小浪,而是颠覆文化认知的大海啸,有多少人因为他的影响成就今天的辉煌?有多少人从曾经的厌恶到如今的喜爱?

只因鲁迅,用细腻的文笔,把那些或残酷或童趣的故事,写得引人深思,虽然两者反差很大,可带来的也是一场思想上的较量,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或绚丽,或灿烂。

鲁迅的文,说有些拗口难懂?请问课本上那些诗词歌赋,难道就不难懂了吗?可为什么大家还是朗朗上口,不背个唐诗三百首都不好意思提那些个风流才子的名讳。

一篇文章,虽然有时候晦涩难懂,但时间久了,就像回甘的香茗,满口生津,那滋味不是一开始就放弃品尝的人能够感知的。

况且,鲁迅的文章,大多都以故事形式阐述,大多数人都是爱读故事的,而故事所反应的现实意义,会慢慢在点滴生活印记里渐露,越是有挑战性的东西,越能激起人们的挑战欲。

现在不懂,不代表未来不理解,或许,在某一天,你也会成为像莫言那样的作家,就因为你曾经最不待见的那个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了你现下最尊崇的王者。作者:百家号·扒拉文史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