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是文学艺术,还是递给别人的刀?

征文网 2020年4月13日文学快讯评论1,266 阅读1749字

据一个朋友说,一种叫“方方体”的说话方式正在流行,我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子,还真有很多人在学习这种“方方体”,我正想学学看,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说学“方方体”有可能导致语言功能紊乱……

是的,这就是在模仿《方方日记》的文字,方方的日记恐怕是今年最火的文字作品了,不光火,还因为在海外出版的“神速”而“爆”了,甚至有几个国家都争先抢后地上架了“爆款”《方方日记》。

海外出版让这本原本就备受关注的日记,成为了本年度最大争议话题——这本从写第一个字到海外出版仅用了两个月的“日记”,到底是文学艺术还是阴谋之下的文字武器?

在此之前很多人并不认识有个叫方方的,她其实就是疫情中的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她正好是一个作家。

对于一个用文字吃饭的人来说,即便不身处其中,也可能要用文学艺术去表现这段真实的故事,而身处其中的方方则更为便捷和迅速地采用了“日记”这样的方式,用文字进行了“实时”记录。所以,有人说《方方日记》就是纪实文学。

《方方日记》既然是一个著名作家写出来的,是不是理所当然就应该是文学艺术作品呢?有人说是,方方身处疫情现实之中亲身经历的文字记录,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的方式去实时“创作”,当然是典型的纪实文学作品;

也有人说方方其实并没有亲历日记中记录的那些事件,她甚至连楼都没下又怎么可能亲眼目睹那些人和事呢,所以她写的一切只不过是道听途说,都是听说的东西就不能定义为“真人真事”,不是真人真事那还叫纪实文学吗?

当然,艺术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很显然,方方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道听途说或者虚构,她一再强调她的日记都是真实的。

不过,依旧有无数人对她所谓的“真实”提出质疑——太多的听说让这种真实变得“主观”,而非客观意义的“真实”。因此,从《方方日记》走火之后关于“真实”的争议一直存在,进而也让这部看似是“纪实”的作品陷入了是否属于文学艺术的热议中。

《方方日记》是不是文学艺术作品还没讨论出个结果,突然冒出了此书在海外出版预售的消息,这让原本就已经热烈的讨论变成了一场激烈的“炸锅”式立场交锋。

首先爆出来的是这部日记即将被多国“擅自”出版的消息,方方的支持者们为此非常操心——没有方方的许可怎么能随便被老外拿去出版赚钱呢,一定要给那些盗用版权的无良外国出版社一点颜色瞧瞧!

但反转往往来得猝不及防,方方很快公开声明海外出版得到了她本人授权。从写第一个字到出版竟然只花了六十天左右的时间,这让许多原本担心她被侵权的网友感到愤怒——如此神速的出版速度、而且还是选择海外出版、还得到了方方授权,要么是早已串通好的阴谋、要么就是在给别人“递刀子”——当下,海外正需要这种“刀子”来作为武器。

无论方方如何解释这都是正常的出版活动,无论方方的支持者们如何力挺日记如此神速在海外出版的种种理由,都没办法消除这么多“巧合”或者“合理”。一本正常的文学作品从创作到海外出版需要多长的周期呢?作家郑渊洁说他的中文书出版需要一年左右,而英文版需要用两年多。

而方方的书从动笔到海外出版预售仅六十天左右就搞定,这是引发“阴谋”质疑的主要依据之一——没有预谋怎会如此神速和顺利?就像是一切都在等着方方写出来发表一般,一切过程似乎都是走的“绿色通道”。

越来越多的人总结出越来越多的蛛丝马迹,而结论就是这本日记从一开始就是一把“阴谋之刀”。是文学艺术?还是递给别人的刀?亦或是早有预谋的“文学”阴谋?也许,这一切,只是一本日记引发的“别样情绪”而已。

刚刚听到一个好消息:无论方方日记是不是文学、有没有没阴谋?方方日记都只是她一个人关在家里写出来的个人日记,所以这本日记根本没有那么恐怖,更不会造成天塌地陷般可怕的后果,即便是“递刀子”,对于开放和不断奔跑的世界来说,这把刀子永远也只不过是“道具”。

而这样一本充满太多不确定的日记能自由地公开、并自由地任人讨论,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间当中,“听说”来的日记也许压根不可能会允许它出现,是文化自信的包容社会给了这部日记生存的土壤。

管它是文学艺术还是文字武器,管它是国内出版还是海外出版,时代依然大步地朝着美好在前进!但是,太多的巧合和听说,太多的同胞因此站“左”或站“右”来相互斥责对峙、有人试图借此撕裂家园和睦,仍然还是令人担心,令人失望。作者 · 有画说艺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