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文化如何找回文学脉动?

征文网 2020年6月24日文学快讯评论732 阅读2939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行,都市日益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生长点,一种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当今社会生活结构和方式的都市文化正在勃然兴起。与此同时,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表现都市人生存体验和精神追求的文学作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在文化建设上各有千秋,三地的都市文学如何呈现城市的文化特质?

6月19日,在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主办的广州新观察——都市先锋:“北上广”都市文化呈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大都市为文学和文化样本,以都市文学呈现与传播研究为切入点,从不同城市和代际经验出发,探讨都市文学与都市互动关系,对“北上广”都市展开多维的文化关照。

广州是一锅悠久却新鲜的汤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陶东风站在比较的语境之下,讨论北上广三座城市文化的本土性和地方性。他认为,北京体现着皇家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混合,是典型的权力空间。上海是最具国际化特征和异国情调的都市,是洋派的时尚空间。而广州则注重脚踏实地,兼有多样性、包容性、灵活性,是生活化的实用空间。

在他看来,城市本土性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要在流动、变化、发展、生成中谈本土性和地方性,特别着眼于本土性的变化过程以及当下形态,而不是在固定、静止、僵化意义上谈。” 陶东风认为,要在混合、杂交、交叉意义上谈城市的本土性和地方性,避免纯粹、绝对的本土。“就上海而言,它的国际化程度高相比于西方城市,其本土性较弱,但在国内比较的语境中,恰好它西化的特点就成为本土性或者是地方性。”

“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历史有关,每一个城市有它的历史传承。”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剑龙以上海为例说,“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在上海开埠走向世界之后,中西合璧才形成了海派文化,并在历史延续传承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他同样认为,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历史,更在于个性,需要因地制宜吸纳创新,不能攀比仿效。

在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看来,北京是一座城,是巍峨雄壮的;上海是一扇窗,是快速崛起的;广州是一锅汤,悠久却新鲜。“从城市的资历来说,广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来某种老态,但是老态中又不断有新的活力,这是广州城的秘密所在,长期以来,岭南文化在山海之间跟中原文化交流互动保持自己的活力。”

“但在都市文学史中,它的话语权主要是由北京、上海孕育的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来确认,几乎对广州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是一笔带过,这无疑隔断了文学史传承的过程。”江冰说,但实际上,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都市文学也是一直走在前列的,但由于岭南文化的边缘性和以政治性为推动的主流文学有疏离感,导致了广州都市文学的评价不高。

他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崛起,在未来中国的生活新观念和新思想诞生过程中,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广州有希望找回文学脉动的节奏和话语权。“广州的近代史、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和华侨这四大题材都跟城市密切相关,值得研究书写。”江冰说。

走向多元化的文学创作

在近现代文学领域,中国的城市文学首先产生,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叙事题材却一直稳稳地占据城市叙事的上风。

“都市文学的式微,与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著名作家、广州市作协主席张欣谈到,虽然现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很发达,但都市文学仍在初步阶段,还没有产生较为关注的公共话题让大家可以热烈讨论,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年轻人代际差异也将逐步显现。“今天的都市文化和时代性与过去是完全不同的,需要用都市文学表达当下都市人的心理结构、精神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变化。”江冰认为,在这种变化中,都市文学将逐步代替中国漫长的乡村小说,将会诞生更多的优秀都市文学作家和作品。

杨剑龙同样认为,都市已成为影响和主宰世界的重要核心,关注都市文学的创作也就是关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拓展都市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也就是拓展对于世界文化的关注,都市文学已成为都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弃绝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走向多元化文学创作的道路。”杨剑龙说,长期以来,我们构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非新即旧、非进步即倒退、非香花即毒草、非都市即乡村,形成了文学创作单调的一元化模式,这不利于整个文学事业的发展。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主席曾伟玉表示,回望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过程,由于中国从农村社会一下子走进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在短短百年间完成了剧烈的社会变化,文学叙事的方式还跟不上转变。时间历史却很漫长,现在谈都市文化、都市文学,不用把城市和乡村对立起来。

“小说同样可以有大情怀大担当。”曾伟玉说,在当下的流动变化中,像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城市,相比乡村越来越聚集了资源、人才。 所以,今天要解决的是都市和乡村的两元矛盾,这是现代化进程中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文学面对的重大课题,面向未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都市文学和乡土文学超越隔阂,共同发展。

勘探都市人内心的情感

会上,还举行了《都市先锋——张欣创作研究专集》首发仪式,引发了专家学者纷纷讨论。

书中提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张欣的城市书写异军突起,她以对市民生活和新兴的广州人群的书写,表现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率先写出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城市文化中富有活力、充满变动感的当代生活。

“在中国文学史的链条上,广州或广东的女性作家是从张欣算起,她在上世纪90年代大展宏图之前,整个新时期文学中,没有出现过广州女作家的声音,所以这部专集的研究意义就在此。”专集作者江冰说,张欣作品中都市元素和气质,与广州这一座城市非常吻合,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充分表达了务实的生活态度。

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以“勘探都市人内心的张欣小说”发表演讲。她认为,都市文化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让每一个人找到自己。“我们在都市生活里,就是在都市既能很容易找到兴趣共同体,同时也更加能够忍受孤独,这是都市生活非常重要的力量,也是张欣在小说创作中寄予的精神力量,能勘探都市人内心的情感。”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表示,张欣的小说体现出了热烈拥抱时代的主体性、及时回应现实的主动性,同时以打通生活现象与艺术境界的独家功夫,使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水乳交融、桴鼓相应,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造诣与艺术魅力。这种专注的小说创作与超强的艺术投入,使得张欣的小说作品,成为广州与广东文学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都市文学艺术高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研讨张欣小说及其相关话题,无疑具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白烨认为,这部论集在张欣创作研究和都市文学研究上,以深耕细作的姿态,仰观俯察的方式,揭悉了张欣小说创作诸多艺术奥秘,阐述了都市文学的许多重要话题,许多见解切中腠理,不少问题发人深省。可以说,各有千秋的观察与各有其妙的看法有机衔接,有识有见的论述与有声有色的表述相得益彰,使得这部张欣研究专集实为当下都市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