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北京坊更像是一组命题作文

征文网 2017年1月19日文学快讯评论1,823 阅读1468字

在“北京坊”亮相后,记者采访了项目总建筑师、市政协常委吴晨。

劝业场传统上就是商业街区

“坊,乃街坊。之所以叫 北京坊 ,是代表北京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也代表北京未来的一种新文化展示。”吴晨回顾起2004年,他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后又领衔会同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合作者,历经数年,先后完成了120余公顷的大栅栏保护区整体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街道修缮。2006年,随着“北京坊”项目的规划获批,开始聚焦这个项目,“当时,它还没有 北京坊 这个名字,我们叫它 C地块 或者 劝业场片区 。”

吴晨告诉记者,在历史上,大栅栏片区及劝业场周边就是一个传统的商业街区而非居住区。以北京劝业场来说,它的前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劝工陈列所”,意为“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劝业场是北京最时髦的去处,在老北京人的描述中,一楼售卖日用百货商品,《论说精华》、《尺牍大全》等应用书籍;二楼卖文物和特艺商品,还有苏湘刺绣和几家画像馆;三楼是几家照相馆、理发馆、镶牙馆、广告社,还有弹子房、乒乓球社等,夜里灯火辉煌,笑语不绝;四楼则是一个叫“新罗天”的剧场,经常演出评剧。

“所以,在最终的规划中,我们将 北京坊 定位为代表未来北京生活的、时尚的、有历史传承的新街区。”

建筑集群是一个命题作文

和通常的单体建筑不同,“北京坊”是一个由8栋建筑组成的建筑群落。而更特别的是,这8座建筑单体乃出自7位建筑师之手,从知名的文物保护大家王世仁先生,到建筑师艺术家朱小地先生和崔恺院士等。

为何选择7位不同的建筑师来共同打造一个街区?“我们的初衷是,城市是不断生长的,而非在某一个阶段突然显现,所以我们也希望在风格上相对丰富,体现出城市自然进化的痕迹。”吴晨告诉记者,当初邀请建筑师时,也考虑到了每位建筑师的代表性和不同风格,然后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由谁负责哪一栋建筑。

“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前期已经获得批复的城市设计及规划成果,编制出设计导则,给每位参与集群设计的建筑师提出一定的建议。”他告诉记者,建筑的体量在规划之初就已严格限定。

“从目前的完成效果看,这可能是中国最成功的集群设计之一。”吴晨说,由不同的建筑师共同设计一个建筑集群,更像是一组命题作文,而非自由发挥的散文,在充分尊重建筑师创造空间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共识:那就是文化的传承、对于传统的礼赞,以及面向未来的探索、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即吴良镛院士所提出的“和而不同”。

红砖和玫瑰金细部的融合

如何实现保护和创新的统一?这是每一位建筑师在做文保区项目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吴晨介绍,在规划阶段,他们就确定,要保留大栅栏地区原有的胡同,现在“北京坊”的胡同肌理和原来的位置是完全吻合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考虑组团、体量、材质、色彩,动线等设计要素的表达。

在建筑材料上,沿着外围的部分,使用的是定制的红砖和灰砖,以和片区整体的风格相呼应。而在局部之处,使用了金属材料、玻璃等现代化的元素,以体现街区内部的活跃。“比如,在我自己设计的那栋楼里,就用了玫瑰金的窗框材质。材料选择,比例尺度,细节的搭配处理,都力求在对传统礼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北京有62平方公里的旧城,保护不是简单地原样修缮,而需要新的创造。城市在发展,人的生活需求也在发展,对于一些特定区域采取非常审慎的创造态度,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理想是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全面复兴 。”吴晨告诉记者,他希望人们将“北京坊”看成是中国建筑界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复兴的一个答卷。本报记者 赵莹莹 J201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