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因为我们太不完美,所以我们要多读文学

征文网 2017年5月1日文学快讯评论1,943 阅读13706字

你不懂得穷困的生活让人会有多么艰难、多么悲哀,你就永远不会懂得你自己为什么会轻浮,你的生命为什么没有力量。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如果说一门艺术有制作的材料,比如绘画用色彩做材料,音乐用声音做材料,那么文学就是用语言做材料。但是仅有这种描述是不够的,你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语言跟人类的生活关联太大了,语言的运用范围也太广了。实际上语言的功能有两个,一个工具性的、逻辑性的,语言是一种日常生活阐述的工具。另一个就是感性的力量。

骆玉明:因为我们太不完美,所以我们要多读文学

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是用语言所表达的一种感动。

《诗经》里有首小诗: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诗,但是仔细分析的话,它跟文学的关系是很大的。我们看简单的字面解释:“萚兮萚兮”,“萚”是秋叶,秋天时候的枯叶。“萚兮萚兮,风其吹女。”枯叶枯叶,风吹落了你。这要表达什么?中国文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时间的敏感。对时间的敏感,非常强的表现在哪里?是对季节的敏感。因为季节的变化是时间变化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在季节的变化当中最强烈的又是秋末,就是落叶时节。中国文化是艺术感强烈的一种文化。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叔兮伯兮”就是弟兄们。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风一吹,叶子落下来了,然后笔锋一转,那是一种对友情的期待,人如果获得友情的温暖,这种温暖,虽然不能完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会冲淡、降低这种焦虑。所以这首诗充满着对时间的敏感和对温情的期待。由此看,文学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感动。

语言不是个单向的感受,它是一种交流性的感受,是一种共鸣。语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情感,不是从逻辑上去解说生命现象,去讲世界和人生的道理。它是从生命感受说起,它的前提必须是感动。

比如读《红楼梦》会让人感动。曹雪芹写到80回,后40回写不下去了。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解释,但是我总有个感受,他为什么写不下去了?到了80回的时候,《红楼梦》主要的、作者最喜爱的、最赞美的几位美丽的女孩,一个一个去世了。在接近80回的时候,晴雯去世,在80回以后,按照原来的安排,就是史湘云之死,湘云应该是被薛蟠被他们欺压而死。作者创造这些人物的时候,付出了非常丰富的感情。但是在小说中一个一个死去。鲜活的生命被毁灭,文学最根本、最简单的元素就是生命,在此作者与读者在“感动”上达成了共鸣。

我们在文学作品里读到什么?文学作品并不是解说,比如让大家知道,李白哪一年到哪里去了,不是这些东西。文学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它是一种语言形式,作者把他的生命情感和经验,找到一种他认为最好的语言形式,封存在这个语言形式中。当你去读这个作品的时候,你不是在单纯地理解他的情感经验,你必须用你自己的情感经验投入进去,然后才能了解作者。这时你和作者是用生命在沟通、在对话、在互相体验与感动。

文学是什么,是感动,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要点。

骆玉明:因为我们太不完美,所以我们要多读文学

文学的第二个功能,是虚构空间中的想象性,就是虚构。人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但是如果说人仅仅是现实的存在,那么人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如果人只能顺应他的现实条件,就是说在这种现实条件下生存的话,那么人还没有完善。人不仅仅生活在现实之中,人也生活在想象之中,生活在对生活的幻想和期待之中。因为有幻想和期待,人才成为人。因为有幻想和期待,人才有一种创造的力量,才有一种创造的原动力。文学的这样一种功能,就是在虚构空间中的想象。

比如《离骚》,《离骚》是一首伟大的诗。一般解说的方式,是强调屈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对祖国的热爱,而他因此受到了邪恶小人的打击。在《离骚》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三类人,一个就是君主;一位就是“我”,代表正义,代表着道德高尚的德行这样一个形象;还有一个就是邪恶的小人。他们为了贪图私利,把祖国引到混乱的道路上去。

《离骚》中的“我”是高傲的,当世界否定他的时候,屈原的回答是拒绝这种否定。不是我错了,而是世界错了。其实《离骚》整个这首诗始终就是一个自我辩护。中国的诗歌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这么多“我”,从一开始就一直都是“我”。这种自我歌颂体现出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铸就了《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卢梭的《忏悔录》,书名带来一个误解,觉得忏悔录是写忏悔,其实不是,忏悔录是自我辩护。卢梭写《忏悔录》时候的状态和屈原写《离骚》的状态很近似。就是“我”面临过巨大的失败,面临过整个社会的强大压力。这种压力、这种对自己的否定,不仅仅来自于政治层面,不仅仅来自于教会,还来自于自己的朋友,来自于自己曾经非常敬重的朋友。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伏尔泰。伏尔泰对卢梭非常鄙夷,鄙夷也就罢了,还使用各种卑鄙的手段。他用小册子骂卢梭,觉得卢梭只配吊死。卢梭面对这么大的压力,包括一些以前的朋友,那些思想家,都对抗他,或者程度不同地反对他。这时候他需要激励自己,《忏悔录》写的就是抗拒这种压力。

文学的功能,其一就是虚构空间里的想象。我们想象屈原在写《离骚》的时候,他肯定了自己。他在虚构的空间里面,肯定了自己生命的高贵,并且表达了他绝不跟那些邪恶势力妥协、跟他们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他的生命拥有一种美好的形态,他所期待的那种形态。《忏悔录》在性质上也是与《离骚》很相近的。

当然,我们说所谓虚构空间中的精神,不仅仅是这样一种自传的作品,很多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都有这个特点。

有人讲李白,说李白没有他自己写的那么高贵。李白很庸俗,也会拍马屁之类等,举了很多例子。也有一些学者,指责陶渊明,说陶渊明没有他自己讲的那么飘逸,陶渊明也渴望做官等。

对此,我的看法是,李白确实有跟我们一样庸俗的地方,但是他是不是跟我们一样庸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创造了不庸俗的东西。陶渊明也有跟我们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不庸俗的东西,把我们引导到一个高远的境界之中。

这样我们就会懂得一个道理。读诗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我简单地说,人类没这么美好,世界没这么美好,我们自己也没这么美好。人们都免不了为了利益而生存,而人们的利益时常是相互冲突的。当人们的欲望相互冲突的时候,人就会呈现一种不美好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我们对生命美好的期待,使美好的东西得以养育、得以成长。生命不一定是美好的,但诗是美好的。诗是我们对美好的一种期待,并且使我们生命的美好获得养育的场所。

读书读得多的人,气质就会高贵。为什么呢?因为读书比较多的人,比较多的时间生活在美好的生命里、靓丽的场景中。当你生活在美好的诗中的时候,你会对那些不美好的东西更敏感,你会去抑制它。我们希望我们美好的那一面,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这个在我看来,就是文学第二个重要的功能。

骆玉明:因为我们太不完美,所以我们要多读文学

文学的第三个功能,是人性的审视与演示。所谓审视,就是我们想知道人性到底是什么;而所谓演示,就是人性可能是什么。人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变的。并且它会在不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各样无法预知的情况,呈现亿万种形态。

大家知道普鲁特斯写过一部很伟大的著作,就是《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作品非常琐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在日常的交际当中,追究人性种种的体现。普鲁斯特说过一句话:“没有被回忆过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此语非常深刻。

还有《红楼梦》,曹雪芹在经过一生的沧桑之后,晚年在北京西郊一个人坐在灯下,回忆过往那些生活当中的人和事的时候,再用文学的形态,把它再现出来。我相信他会有那种曾经过往不曾达到的深刻理解。

文学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就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或者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民族文学所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人并非就是从来如此的,人类的精神世界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么开阔的,它是不断地被开拓出来的。

《汉乐府》中有首诗叫《妇病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文学在这个时候开始关注到一个新的主体,一种新的人类生活的景象——穷人。为什么要关注穷人呢?因为你不懂得穷人的生活,你就不懂得人类。你不懂得穷困的生活让人会有多么艰难、多么悲哀,你就永远不会懂得你自己为什么会轻浮,你的生命为什么没有力量。因为,你不理解生命的艰难。

我们说文学世界,它大概有三个方向,第一个就是广度。原来文学里面没有这种东西,在文学世界里面出现了,就是说新的主题的出现。第二个就是丰富度。同样一个主题,在原有的文学里面,它的精神层面比较简单。后来逐渐饱满逐步丰富。第三个就是深度。文学是一种发现。文学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使这种发现以一种艺术的形态呈现出来。

很多想法你也有,但是别人就能写出来,你写不出来,是因为你无法获得这种表达的语言,语言对你来说是一个缺乏力量的东西。当你的语言有很大的力量感的时候,你就能够表达你所发现的、所观察到的、所体会到的那些东西。

总之,文学是什么?第一,文学是一种感动;第二,文学是虚构空间中的想象;第三,文学是人性的审视和演示。所有这一切汇聚起来,可以说文学是一种生命的力量。理性对社会的设定,是人的自由自觉力量的体现。而文学是对生命的体会、对生命的感受,也是人的自由自觉力量的体现。理性与感情,在创造人的生命、创造人的历史过程中,同等重要!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