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会写作,是学会更好地与世界对话

征文网 2018年6月19日文学快讯评论1,411 阅读1020字

来源: 中华读书报

从今年9月开始,无论是学电子工程,还是环境科学,所有清华大学本科新生的课程表上都将增添一门共同的必修课——“写作与沟通”。记者了解到,“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论文缺少逻辑”“写论文就是他人论文观点的拼凑”“总是有很多病句”“不会总结”等,让不少学生表示“一写论文就发愁”。(5月21日《光明日报》)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大学生作为一种知识精英,写作自然不在话下。这种先入为主的角色期待,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当大学生甚至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写不出好文章的时候,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笔者在某高校文学院工作,中文一直是这所学校的优势学科;临近毕业季,时常听到一些老师吐槽同学们的毕业论文水平参差不齐。看了一些同学写的稿件,发现“科班出身”的他们写作能力并不见得高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连一个请假条都写不好,请假事由中竟然出现了“有病”“有事”这样滑稽、荒诞的词汇。一些实习单位向老师们反馈同学们的实习情况,“写作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短板。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写作的“意义之网”被人为地缩小,导致写作教育进入某种意义上的边缘地带。在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来,写作并不能给大学生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在不少大学里,语文课、写作课都不是公共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那些看上去不够“实用”的课程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忽略与漠视。

这是一个表达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沟通的时代,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提升他们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一种技巧的提升,也包括思辨能力、观察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活经验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自然难以得到那些渴望“速成”的人们的青睐。

套路化的应试作文,并不意味着写作能力的高低;为了拿到高分,考生往往千方百计地去迎合阅卷老师;那些高分作文,通常都是徒有其表。写作能力尽管没有所谓的“显示度”,却能彰显一个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格调;那些写作能力突出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往往更受欢迎。

写作看似无用,实际上却很有用;写作看似枯燥乏味,实际上却很有意义。语言文字作为符号互动的工具,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让我们更好地与这个世界交流。当每个人都具备“有话好好说”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更加低成本、高效率。(杨朝清)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