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外国文学对周立波产生影响的图谱

征文网 2018年10月20日文学快讯评论1,521 阅读1277字

来源:湖南日报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圈子中,“南周北赵”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美谈。“北赵”是指赵树理,以及他描写北方农村的作品,而“南周”,就是把湖南家乡农村合作化与当地民风绘声绘色描述出来的周立波。虽然《暴风骤雨》的题材来自东北农村土改,但对《山乡巨变》,无论当代文学批评家的评价还是周立波本人,都认为是艺术上更为纯熟的代表作。而批评家把周立波看作是湖南作家群的源头、“茶子山派”的核心人物,以及南方乡土作家的代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作为现代文学家,周立波的身份通常被概括为三个:战士、作家与学者,后者也许是他区别于赵树理和其他乡土作家的重要特色。这不仅是因为他翻译过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和德国报告文学家基希的作品;也不仅是因为他于1940年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讲授过外国文学课程并取得轰动式效果;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无论是《暴风骤雨》还是《山乡巨变》,抑或是那些精美绝伦的短篇小说和粗犷豪放的报告文学,读者总能悟解出一点西式文人的细腻情怀,或体会到西洋的文学风味与结构雅致。

周立波作品毫无疑问与外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是精神上和艺术上的关联,在日常生活中,外国文学在他的心目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送了几十万本前苏联小说《普通一兵》给渡过鸭绿江的战士,几乎人手一册,用光了斯大林文学奖奖金的全部。他最喜欢的一套书是《契诃夫小说选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和亚历山大·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那时他为了写一部以三五九旅南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而做热身准备。谁能想到,周立波那篇封笔之作、荡气回肠的《湘江一夜》,有如此本土化的语言和题材,竟脱胎于外国的战争小说。

周立波研究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涌的批评文字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评论当然集中于他所描绘的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画卷。1980年代是唯美主义盛行的时期,周立波研究回归形式批评和审美研究也不足为奇。湖南乡土特色与湘水神韵,美学话语一时横扫批评论坛。从农村婚礼的欢声笑语到禾场上的月光与清风,周立波湖南题材作品中那些秀美的部分被充分认知和发掘出来。仿佛周立波就是一个被遗忘的沈从文,或者是早30年出生的汪曾祺。应该说,在《暴风骤雨》的崇高之外,古典美学的优美范畴在周立波中晚期的作品中确有一席之地。

从黑格尔正反合辩证法看,社会性崇高和乡土式优美都流于片面,它们结合并融为一体在所必然。我们不难发现,周立波的湖南作品不乏朗朗风骨,而乡村泥土在盖满爹眼里也洋溢着现代化气息。这一现代风格的源头,就是周立波饱学经年并烂熟于心的外国文学。邹理的著作《周立波与外国文学》开创了这方面研究的先河。她追本溯源,详细勾勒出外国文学对周立波产生影响的图谱,包括思想观念、创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她对定位周立波为乡土作家这种注重题材的观点提出质疑,而她的理据又是如此充分,让人不得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周立波的位置进行重新思考。

周小仪(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英国兰斯特大学博士)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