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具备写作技能?任正非:文字穿透力更强

征文网 2019年6月2日文学快讯评论1,333 阅读2017字

当下这个时代,是一个“屏”阅读的时代,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幕,让人目不暇接。

手机上的直播、小视频占据了人们太多的注意力,从科技进步的层面来看,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和消费,是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不断升级的,以后说不定很快还会进入VR、AR的沉浸式虚拟世界当中。

80后大概都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网吧火热的年代,最开始网吧打开个图片都困难,传输的主要就是文本、文字,后来随着带宽的升级,才有了语音、视频的流行,我们如今习惯的微信视频聊天在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沧桑巨变,不过三十年寒暑而已。

而我还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他们当年就是看报纸、听广播,有次听到在外见过世面的人说以后北京说话他们都能看见,还觉得是天方夜谭——电视还是个稀罕物。

所以,时代变化这么快,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声色影音的信息交互,那么写作、写文章和文字的还有什么用呢?

近日,华为董事会首席秘书江西生就表示,任正非主要通过自己的思想和管理哲学来对华为进行管理,主要形式就是他的文章和讲话。

而任正非也说自己就喜欢写文件、改文件,开会两个小时都坐不住,但管理公司坐得住。

实际上,从《华为的冬天》、《我的父亲和母亲》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任正非写的文章都是影响深远,这个影响不仅仅是对华为的员工,更对企业界、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就是日本企业界都经常传阅任正非的管理文章。

任正非对高管就表示过,一定要多看些世界历史、人文、文艺等之类的书,也可以多写文章,把自己的感悟和经验记录下来,说不定就对社会、以后的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这终归是一件好事。

今年年初的时候,媒体到华为采访,问及任正非为什么很少上电视,他说,“不上(电视)也没问题,我觉得文字穿透力更强一点,就是我自己写文件。”

因此,文字是永不会过时的,如今的西方的精英阶层都在有意识的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而多去运用文字。

所谓以文载道,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并由其带来的思考、交互、对话,是视频所不可企及的。

有些信息适合浅层浏览,有些内容适合深度思考,在写作和阅读文字的时候,对人的大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但写作是有门槛,或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斯蒂芬·平克曾说过,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很多聪明伶俐的人都接受不了这个考验。不过,人的伟大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可以不断学习的动物。长颈鹿从生下来就具备了奔跑和进食的能力,而人却在最初几年必须被照顾、喂养才行,但随着不断的观察、体验、学习和思考,人就会变得日益强大,这几乎是人独具的素质。

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可以练习获得的,其中也有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以我这两年几百万字的经验来看,只要你开始写,最大的难关就已经过去了。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对我自己而言,写东西一个是精神上的欲望满足,一个就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审视过程,包括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至于由此带来的10W+、100+之类的流量和收益,我固然是很喜欢,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精神上的愉悦支撑着我去每天写东西,不然是没法坚持下来的。

一直写,迷惑、肤浅、虚假的东西就一直少,写作之于就是一种行之有益的修行。

很多人对写作的收益感兴趣,当下的文字变现和内容变现是一个向上走的通道,实际上,很多人通过内容的输出而实现了财富自由,月入百万以上的大咖也比比皆是。

或者说,这是一个产业,而且鱼龙混杂,网文、故事、杂文等等,好多都是套路化、产业化了,比如作家富豪榜某首富说自己从不提高写作水平,以圈定自己的付费小白用户,还有被封杀的那个自媒体大咖,她情绪化的挑拨功底出类拔萃,这些都是一种聪明的市场策略。

但我觉得,内容输出这个东西主要看三点,一个是你自己的兴趣,毕竟以赚钱为目的和以兴趣为目的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你比以前的同类内容有没有更好的建设性创造,同质化的东西是制造垃圾,毫无意义;还有一个就是增量价值的创造,也就是你的内容是原创性的,说到底,内容不过是精神世界的具象化产品。

"这世上肯定有某个角落,存在着能完全领会我想表达的意思的人",也许每个表达者内心都会有个期望,写作是既悦己又悦人的,文字其实是写、看双方的共同参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能够凭此找到趣味相投的人是件幸事,所以,每次看到你们的转发和评论等回馈,我都有一种找到知己的感觉。人生而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同类的认可。

歌德曾说,一个人不应当虚度一天的时光,他至少应当听一曲好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副好画。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说几句通达的话。

美团的王兴在饭否上有个签名:“如果我一整天都没看到、想到、或做过什么值得在饭否上说的事,那这一天就太浑浑噩噩了。”

对宇宙,对人生,我们都会有所感应,古往今来,文字一直闪耀着人文思想的火花,凭此穿透了时间和历史,我相信,无论到什么时候,文字的力量是恒久存在的。

最后,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来源:百家号·老方说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