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一个真正厉害的作家,要搭建一座桥,搭在读者的心里

征文网 2020年4月11日文学快讯评论1,469 阅读2922字

今年年初,作家苏童做客南京晓书馆给读者带来福利,紫牛新闻记者也有机会听他分享文学生涯。苏童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倒是读者说会在街头偶遇他。苏童最近在忙些什么呢?他告诉记者,疫情开始以后,已经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当教授的他一直待在南京的家里。“白天在院子里瞎忙,权当运动健身,晚上专心写小说,写一部写了多年的小说。”苏童说。

文学青年的岁月,在南艺“画”小说提纲

聊写作,得从写作文说起。 “之所以喜欢写作文,是因为作文老是被语文老师在本子上画圈。那个时候作文本上一行格子下面有一个空档,以便老师批注。我的作文本发下来,老师总是要画一些圈,有时候要画满,画圈的部分说明写得好。”

而实际上,苏童聊得更多的,是跟南京的缘分。初三那年,参加了江苏省中学生作文比赛,当时苏州市选拔15人,苏童是第14名。尽管比赛名落孙山,但他说,来到南京,特别开心。住招待所、比赛、吃食堂、逛玄武湖……“一群孩子在两个老师的带领下坐着火车到南京,住在建邺路的党校招待所,吃食堂,第一次过这样的生活。” 他说,大学毕业分配,当时有北京、上海等好几个城市可以选,他一眼就选中了南京艺术学院。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在南京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苏州。

到南艺当政治辅导员,不少学生比他年纪还大。每天与画画的美术生一起玩,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创作小说中,苏童学会“画”小说提纲。“只有画画才能留住一刹那的灵感火花,文字不足以表达。”在南艺的单身宿舍里,苏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1987年发表的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使其成为中国文坛“先锋派”主将。他也结交了很多文学上的朋友,一些狂热的文学青年,比如韩东。

苏童后来到《钟山》杂志做文学编辑,也是“鲜肉”一枚。每天从南艺骑车到中山门上班。他说,“热爱南京的夏天,大概全中国只有一个城市不用打伞,火辣辣的太阳下,我钻进北京西路的一路树荫,到鼓楼广场晒一会儿太阳,又钻进中山路……你会觉得,骑车上班真爽。”

在这段文学编辑的生涯中,他接触到如路遥、贾平凹、韩少功、何立伟、残雪等一系列中国老中青文坛明星。他跟记者说起组稿的趣事。“和《钟山》副主编一起到路遥家组稿,敲门,他太太出来开门,我们自报家门。但路遥不在家,看我们很失望,她就带我们去找路遥。很神秘地在小区里绕来绕去,自行车棚后面有个屋子,路遥当年就藏身在里面写作。那是我唯一一次见到路遥。我还记得,他给我抽的烟叫恭贺新禧,西安的贾平凹抽的是8分钱的金丝猴。”

之前因为诺奖,残雪被更多公众认识。苏童笑说,“第一次看到她,觉得这个人跟文学有关系吗?她在街上破墙开店给人家做裁缝。跟她聊天,她说,这个没意思,一点也不现代,现代是她辨别小说的标准。”苏童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见到张抗抗,意外的是,她不仅认识自己这个文学青年,还看过《收获》上苏童的小说《青石与河流》。

见过这许多当时的文坛明星,打破了苏童对于作家的想象。“你想那个年代多么有意思。那几年见过各种类型抽各种烟的作家,每个人都很有个性,他们还很关注年轻人的创作,我觉得一个作家随便什么样都可以,像我这样也可以当作家。当然,这是后话了。”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