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白居易、苏轼都在科举中作过弊

征文网 2020年3月31日文学世界评论4,103 阅读4857字

主考官苏轼作弊

害死才子的乳母

作弊如此猖獗,朝廷想出了不少对策。

为防范考官与考生串通一气,宋朝创设了几项制度。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如封弥制,将考生答卷卷首的姓名、年甲、乡贯等个人信息密封,代之以编号,如今的高考也延续了这一做法。考官阅卷时不知考生何许人也,就无法卖人情。

相比之下,誊录制更为严格。每一份答卷,都要经专门的书吏用红笔抄录成副本,然后送与考官进行评卷。这样可以防止考官根据笔迹认出亲友、门生的试卷。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作弊之风,但也挡住主考官的爱才之心。

《鹤林玉露》记载了一个故事,苏轼因为偏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主动为其出招。结果阴差阳错,李廌不仅名落孙山,李廌的乳母也自缢身亡。

李廌、陈师道与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六君子”。

元祐三年(1088),苏轼主持礼部考试,想让李廌高中。为保险起见,苏轼特地写了一篇《刘向优于扬雄论》,让李廌模仿自己的文风,以便在阅卷时一眼就能识别出他的卷子。

万万没想到,秘密传递文章的途中出了差错。苏轼委托人把文章送往李家,李廌不在,仆人将这封重要书信随手放在桌子上。

参与熙宁变法的政治家章惇的儿子章持、章援恰好去李家拜访,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立刻据为己有。李廌回家才得知错失了老师的文章,懊悔不已。

那时没有手机、电报,苏轼和李廌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考试中,心浮气躁的李廌连正常水平都没达到,文章写得自己都看不下去。

章持、章援见考题似曾相识,就模仿着苏轼的文风一气呵成,显得信心满满。

阅卷时,苏轼并不知道送题闹出了乌龙,误以为那篇文风相似的文章一定出自李廌,挥笔在卷子上一口气点赞了几十个字,还对考官黄庭坚炫耀说“是必吾李廌也”,将这份考卷放在首位。

等到拆开弥封条后,章援位列榜首,章持排名第十,李廌则名落孙山,苏轼追悔莫及。

发榜当晚,李廌年过七旬的乳母嚎啕大哭,对李廌的前途心如死灰,锁在屋里自缢身亡。6岁就成了孤儿的李廌,是在乳母的照料下长大的。

像苏轼这样的主考官主动为考生泄题并非个例。清朝光绪帝师翁同龢,在光绪十八年(1892)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

考前,他的老乡张謇带着好友刘可毅来拜访。翁同龢欣赏张謇的才华,反复念叨“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张謇对这句讨论时局的话不以为意,刘可毅却猜到了暗示的意味,遂将“统筹全局”答在卷中,后来被定为这场考试的头名。

由此可见,封弥制阻隔了考生与主考官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