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白居易、苏轼都在科举中作过弊

征文网 2020年3月31日文学世界评论4,103 阅读4857字

考前搜检排队忙

考生溺死在贡院

现在高考要用金属探测器,将无线电收发设备阻挡在门外,要求考生服饰无金属纽扣、拉链甚至鞋眼。

为阻止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夹带,清朝对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也有严格规定。乾隆九年(1744),朝廷要求考生入场时所穿的衣服必须是单层,皮衣去面子,毡衣去里子,裤子不论绸、布、皮、毡,都只许是单层,鞋子只能穿薄底,严格杜绝夹带小抄。

那时没有金属探测器,监考人只能采取人工搜检的办法,考生们的考试用具也要一一检查。用单层毡片的坐垫、没有夹层的卷袋,毛笔的笔管和蜡烛的烛台柱子必须空心,装进考篮的糕点食物要切开检查。

不仅如此,考生入场时,不但要解开头发,还要解开全部衣服,内衣、内裤和鞋袜都得褪去。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记载了一个故事。明朝万历年间,有考生将夹带藏在肛门里,搜检环节被抓现行。监考人搜查时,发现这个考生肛门外有根细细的线头,一拉线头,竟然拽出用防水的油纸包裹的夹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兵,专注于对科举制度的研究。他曾在《古代科场防舞弊远甚安检》一文中介绍,考生入场,先后要经过两名士兵的两道搜检程序。

为督促士兵搜检认真负责,二人相互之间还有个牵制。如果考生通过第一道搜检而在第二关被查出夹带,考生和第一个搜检的士兵一起受重罚,被押到考场外戴枷示众一个月,在风吹日晒中颜面扫地。第二个搜检的士兵算立功,可得到3两银子的奖赏。

这样一来,前一个士兵怕有所疏漏而受罚,后一个士兵则为奖金更卖力,两人比赛着谁搜检得更严厉仔细,令考生叫苦不迭。

一首《浙江乡闱诗》描述了考生搜检入场的情形:“负凳提篮浑似丐,过堂唱号直如囚。袜穿帽破全身旧,襟衣怀开遍体搜。”形象地描述了读书人被当做乞丐、囚犯、盗贼一样严加防范,尊严尽失,浑身都不自在。

如此看来,科举不仅是智力的角逐,还是体力的较量。在万分紧张、焦虑、惊吓的情绪中,还能淡定自如地走进考场,连续考试几天的人,未来大多能成大事。

由于报名者众多,搜检太过仔细必然要耗费很长时间。清朝道光年间,江南乡试点名,从初八日的寅时(凌晨3-5点)持续到初九日的丑时(凌晨1-3点)才结束。

夜寒昼曝、风餐露宿,考生在20多个小时里“露处达旦,困惫极矣”,甚至有人因为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掉进贡院门口水池,“溺毙数人。”

数年寒窗苦,好不容易熬到考场,却折戟在搜检这关,连小命都白白送掉了,令人唏嘘不已。

来源:华西都市报 | 曾洁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