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节

伏日假 节假名:伏日假 时间:初伏、中伏和末伏各一天 伏日在古代是个假日,根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及《宋史 》志·第一百一 -->         伏日假

节假名:伏日假

时间:初伏、中伏和末伏各一天

伏日在古代是个假日,根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及《宋史 》志·第一百一十六·职官三记载,三伏日休假一日。伏有三伏,伏日假包括三个伏日,宋时的《文昌杂录》记载很明确:初伏、中伏、末伏各休假一日。

伏日在什么时候?明代《夜航船》有明确的说法:“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盖庚者金也。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按照《荆楚岁时记》的说法,伏日吃汤饼的习俗在三国时期就有。

唐代的《岁华纪丽》也记载了伏日各种习俗:有飡(cān)白粥、进汤饼、荐麦瓜等。蒙元的《岁华纪丽谱》记载:六月初伏日,会监司;中伏日,会职官以上;末伏日,会府县官,皆就江渎庙设厅。初文潞公建设厅,以伏日为会避暑,自是以为常。

唐宋时期,假期繁多,三伏天就有三个假日。明清以后没有看到关于伏日假的记载,或许被取消。现代的伏日没有法定的假日,有些单位倒是给些降温费。

附录

三伏

《幼学琼林》:“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意思是初伏在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庚日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的规定有些特殊,必须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按干支纪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所以一般一伏是十天,但有的年份立秋有点晚,末伏和与中伏就隔了两个庚日,这样中伏有的年份为二十天。所以三伏有的年份是三十天,有的年份是四十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备注:关于伏日假的资料不多,不能详述。

整理:王瑜

2019年6月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